缩略图

短视频视域下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的传播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徐昊天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233000

一、当前研究现状

(一)民族文化与新媒体融合研究:传统媒介赋能与新路径探索

阎敏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依托传统媒体打造精品内容是提升新媒体传播质量的关键。[1] 石柱县电视台通过纪录片、专题节目为新媒体提供民族文化素材,同时建议通过内容细分、体验式传播等增强传播活力 。该研究证实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的价值,但未涉及短视频形态,也未探讨苗族文化 “仪式性”“符号内涵” 的新媒体转化方式。

宋戈等基于贵州黔东南施洞镇的个案研究,揭示了苗族文化网络传播的现实障碍:数字鸿沟显著导致传播基础条件受限,传播者媒介素养不足使其难以主动利用新媒体 [2]。这些发现为理解文化与新媒体融合的复杂性提供了微观视角,但同样未针对短视频传播展开分析。

(二)短视频传播规律研究:主流媒体实践揭示的共性特征

张学颖等聚焦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指出短视频以 “时长短小”“视听融合”“互动性强” 为特点,传播需依赖精准选题、多平台适配、互动设计及数据分析等策略 [3]。这些研究揭示了短视频传播的共性规律,为民族文化短视频传播提供了方法论参考,但研究对象为新闻内容,未涉及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 “本真性与传播效率平衡”“族群性与大众传播适配” 等特殊问题。

(三)苗族文化短视频传播的应用空白:从网络传播困境到短视频适配缺失

宋戈等明确指出苗族文化网络传播存在内容匮乏与浅层化问题:苗族语言文化内容缺失,汉语媒介中多为歌舞、节庆等符号堆砌,对 “蝴蝶妈妈” 纹样等深层内涵挖掘不足,且年轻一代文化认知淡化。这些问题在短视频传播中可能被放大,但其 “碎片化”“视觉导向” 特征与苗族文化的适配性尚未被现有研究结合分析。

二、传播困境:苗族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现实挑战

(一)符号拼贴与创新匮乏:内容生产的表层化陷阱

苗族文化短视频多陷入 “视觉符号堆砌” 误区,为迎合流量聚焦服饰、歌舞等显性元素,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抖音账号 “百灵苗妹”展示苗族银饰与服饰,却未解读 “蝴蝶妈妈” 纹样寓意、刺绣传承等深层内涵,使观众仅感视觉冲击而不解文化价值。节庆传播中,苗年、姊妹节等短视频多碎片化剪辑歌舞,对背后族群历史、伦理规范视而不见。且内容同质化显著,部分景区账号长期重复花海、同款舞蹈等内容,缺乏创新,易引发受众审美疲劳。

(二)自发传播与算法茧房:传播渠道的结构性局限

苗族文化短视频多依赖个人或地方机构自发传播,缺乏系统运营,难破 “圈层传播” 局限。“90 后” 苗族博主邓梦慧初期因缺推广经验,优质内容长期低曝光。这与平台算法偏好直接相关:短视频平台更推娱乐化、强视觉内容,而苗族锻造技艺、古歌传承等需深度呈现的内容因不符算法偏好,常陷传播困境(如银匠视频未标 “非遗” 标签错失流量)。施洞镇数字鸿沟(设备不足、村民媒介技能欠缺)加剧渠道局限,形成“自发传播 + 算法过滤” 的双重制约。

(三)本真坚守与流量变现:文化价值的冲突张力

苗族文化短视频难平衡商业变现与文化本真,易引发 “符号异化”。

贵州台盘村 “村 BA” 中,部分短视频将苗族赤心节篮球赛简化为 “网红打卡事件”,忽略其祈福功能,消解文化仪式神圣性。反之,坚守本真的内容传播受限:施洞镇非遗传承人拍摄的完整银饰锻造视频,因不符 “快消费” 特征,传播范围有限。年轻博主常陷 “守本真则传播窄,逐流量则文化失真” 的两难,折射出文化价值与商业逻辑的深层冲突。

三、优化路径:苗族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策略构建

(一)内容创新:深耕文化内涵,实现符号与意义的融合

针对内容表层化与同质化,需突破 “视觉符号堆砌”,推动从 “展示” 到 “解读” 的转化。一方面,挖掘文化符号深层内涵,将银饰锻造技艺、古歌叙事、节庆伦理等通过 “微纪录片”“场景化演绎” 呈现,如以 “银匠的一天” 为主题,同步讲解 “蝴蝶妈妈” 纹样寓意,让观众兼顾技艺之美与文化根系。另一方面,构建 “多元主体协同创作”模式,由非遗传承人保真、学者提炼脉络、专业团队优化表达,让古老文化既真实又生动。

(二)渠道优化:精准适配平台,构建破圈传播矩阵

为突破算法与圈层限制,搭建 “分众化 + 联动化” 体系。平台适配层面,按特性定制内容:抖音侧重 “苗绣变装” 等轻量化内容,B站推出 “苗族符号解码” 深度视频,视频号依托社交属性发布 “村寨日常”。破圈设计层面,结合热点议题设标签,发起合拍挑战激发用户创作;联动文旅部门、主流媒体二次传播,形成 “民间创作 — 官方背书 — 大众认知” 的多级扩散,缓解算法依赖。

(三)互动设计:激活用户参与,构建文化传播共同体

针对受众互动缺失的问题,需强化 “传播者 — 受众” 的双向联结。可设计多样化互动形式:在短视频中嵌入 “银饰纹样猜猜看”“古歌片段接龙” 等轻互动环节,用投票、问答功能激发观众参与;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对评论区 “纹样含义”“节庆细节” 等疑问及时回应,甚至将高频问题整理为 “苗族文化小课堂” 系列视频。同时,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如发起 “我的苗族记忆” 征集活动,邀请网友分享身边的苗族元素(服饰、美食、故事等),通过精选展播让用户从“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播粘性。

参考文献:

[1] 阎敏 . 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新路径——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J]. 青年记者 ,2012,(20):15-16.

[2] 宋戈 , 黄心渊 . 网络媒介语境下苗族文化的生存选择——基于贵州黔东南施洞镇的个案研究 [J]. 贵州社会科学 ,2016,(11):84-89.

[3] 张学颖 , 唐宗顺 , 邬小梅 , 等 . 数字化时代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研究 [J]. 传播与版权 ,2024,(07):5-7.

作者简介 : 徐昊天 (2004-),男,汉族,贵州安顺市人,本科生,文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基金项目 :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新媒体时代黔东南苗族文化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的新型传播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20241037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