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对经济- 环境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
任子昱 雷慧妍 贺天玥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233000
1. 引言
21 世纪,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金融政策的推动与发展,将其纳入“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中,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在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4]。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截至 2022 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 19.55 万亿元。由此可见,绿色金融体系是推动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包含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
2. 经济- 环境发展水平与绿色金融指数测度
2.1 测量方法
2.1.1 熵值法
在本研究评价系统中,经济与环境测度指标的数据差异巨大、非常不稳定,这说明该指标传递的信息量很大,能够很好地区分各个样本,应该被赋予更高的权重。因此选用熵值法[1]——客观赋权法。它的基本思想源于信息论:指标的差异越大,其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大,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应赋予更高的权重。通过公式将这种“差异程度”及“信息量”量化,并转化为客观的权重。首先进行数据标准化,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将所有指标值映射到 [0, 1] 区间;然后计算信息熵衡量数据混乱度或不确定性的指标。熵值越大,说明数据越分散,不确定性越高;计算权重,将信息熵转化为可用的权重。
2.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CCDM)
耦合协调度模型是超越简单相关分析,定量评判不同系统(“经济”与“环境”、“环境压力”与“绿色金融发展”)之间交互作用的强弱以及是否协调共进的综合水平。它不仅能判断关系的好坏,还能衡量协调的程度。
首先利用熵值法得到的权重,对每个系统内的指标进行加权求和。计算综合发展指数 [3],分别为经济系统综合得分 Ue、环境系统综合得分Uc、绿色金融指数得分Ug。
然后计算耦合度C:耦合度专门衡量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即它们是否紧密关联。但它有一个缺点:当两个系统发展水平都很低但彼此“般配”时,耦合度也会很高。
为了弥补耦合度的缺点,T 值用于反映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一个高水平协调的系统,不仅内部耦合强,发展水平也要高。计算综合协调指数T。
最后计算耦合协调度 D:它综合了耦合度(相互作用强度)和综合协调指数(整体发展水平),能更全面、科学地反映系统间的协调等级。
最后进行协调等级评估。
2.1.3 数据来源与解释
本研究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等统计年鉴,其中有相关数据有所缺失,利用类比及差值法对缺失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包含安徽省 2001-2023 年经济,环境与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分别为 GDP 总值,碳排放总量及绿色金融指数。
3. 研究模型测量结果
根据安徽省经济、环境与绿色金融指数面板数据及上述测量方法,可以分别得到在经济与绿色金融指数的分析中,绿色金融指数(GFI) 的权重为 88.6% 。GDP 的权重为 11.4% 、加入 2001 年的数据后,绿色金融指数的权重从 84.6% 进一步上升至 88.6% ,而 GDP 的权重从15.4% 下降到 11.4% 。2001 年的数据是整个时间序列的新最小值(GDP:3290.13, GFI: 0.1473885),这使得数据的整体范扩大了。
在环境与绿色金融指数的分析中,绿色金融指数 (GFI) 的权重为35.7% 。碳排放的权重为 64.3% 。权重的差异表明,在2001-2023 年期间,碳排放总量的数据波动比绿色金融指数的波动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量。碳排放总体上升但后期趋于平稳甚至波动下降的趋势,其变化模式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衡量“环境 - 治理”系统状态时被赋予了更高的重要性。
根据经济 - 绿色金融指数耦合调度结果分析可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金融指数由最初2001 年的极度失调逐渐变为了2023 年的优质协调。
根据环境 - 绿色金融指数结果分析可发现,碳排放量与绿色金融指数由最初2001 年的严重失调逐渐变为了2023 年的极度协调。
4. 测量结果分析
分析演变趋势:安徽省的“经济- 绿色金融”系统协调度(D 值)从2001 年的极度失调稳步提升至2023 年的优质协调。
第一阶段:D 值处于 0.0~0.5 之间。此阶段经济发展和绿色金融水平都较低,两者协同性差。安徽省经济处于高速工业化阶段,碳排放快速增长。同时,绿色金融开始起步发展,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迅速建立。
第二阶段:D 值首次超过 0.5,进入“勉强协调”等级,标志着系统开始进入协调发展的轨道。碳排放增速放缓并逐渐达峰,而绿色金融则保持稳定增长,协调关系进入平台期。
第三阶段:D 值持续攀升。这表明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形成了高度的良性互动和协同促进关系;碳排放总量进入平台期甚至开始波动下降,而绿色金融指数则持续单调上升。环境压力减轻,治理力度加大。
安徽省过去二十多年推行的绿色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协同关系。意味着系统旧的平衡被打破,正在向一个新的、更高级的平衡态演进,是治理见效的表现。
5. 综合政策建议
1. 保持战略定力,稳定政策预期:必须深刻理解当前环境维度“失调”的积极内涵,决不能因协调度短期下降而动摇甚至叫停绿色金融政策。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企业和技术创新提供长期的确定性预期。
2. 中期建议: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覆盖范围: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直接融资工具。将绿色金融的支持范围从大型项目延伸到中小企业、农业和消费者的绿色行为,激发全社会绿色转型的微观活力。
3. 长期建议:推动科技 - 金融 - 产业深度融合:设立绿色技术创新银行或基金,重点支持颠覆性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推动绿色金融从支持“浅绿”项目转向助力“深绿”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总结而言,安徽省应坚定不移地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将其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减排的核心抓手。
参考文献:
[1] 孙永波 , 罗清元 , 梁珈源 . 绿色金融试点政策能否抑制中国城市碳排放?——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模型的实证检验 [J/OL]. 煤炭经济研究 ,1-11
[2] 黄艺 , 姜颖 . 东北三省能源 - 经济 - 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J/OL]. 煤炭经济研究 ,1-12
[3] 卢一菲 , 赵平 , 周炜成 , 等 . 基于绿证 - 碳联合交易和需求响应的电- 气耦合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J/OL]. 水力发电,1-11
[4] 胡敏 .“双碳”视域下绿色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 ,2025,(26):105-108.
作者简介:任子昱(200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生,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学生。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绿色金融对我国城乡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项目编号:20241037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