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策展模式下湖南美术馆的跨文化传播实践

作者

朱慧旎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410200

一、引言

在“文化数字化”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文博机构正从文物守护者向文化内容生产与传播者转型。跨文化传播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其效能取决于传播方式的创新性、亲和性与有效性。传统实体展览受制于地理疆界与物理空间,在传播时效性、覆盖面和互动性上存在局限。

数字策展超越了实体展览简单数字化的初级阶段,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扩展现实(XR)、区块链等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构语境与创新表达,是一种集内容生产、叙事构建、体验设计与传播分发于一体的系统性文化实践。

湖南美术馆作为区域性文化地标,依托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如楚文化、红色文化、湘西非遗等),近年来通过“齐白石数字艺术回顾展”、“湘西非遗光影剧场”等项目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数字策展探索。本研究以其为样本,分析数字技术如何重塑跨文化传播流程与效果,总结经验,剖析问题,提炼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模型。

二、数字策展驱动跨文化传播的三维模型

数字策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跨文化传播机制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1. 技术赋能层:技术是数字策展的引擎,核心在于“赋能”。

体验赋能:利用 VR/AR/MR 等技术创造“虚拟具身”体验,如使海外受众“沉浸”于湘西吊脚楼场景或“把玩”醴陵釉下五彩瓷虚拟制品,消解文化隔阂。

​叙事赋能:借助大数据和 AI 算法分析用户偏好,实现个性化叙事推荐,如为哲学爱好者推送“经世致用”思想,为艺术爱好者推送形式美学分析。

​信任赋能:区块链技术为数字藏品提供认证与追溯,构建跨文化传播的信任基石。

2. 文化转译层:文化转译是跨文化传播成败的核心,要求将本土符号、价值观和叙事转化为他者文化可接受的表达。

符号提取与重构:提炼湖湘文化独特符号,比如马王堆帛书纹样、傩面图案,用数字视觉语言进行现代化、国际化转译。

​叙事语境化重构:将宏大历史转化为个体故事、游戏化任务或交互剧情,如将“齐白石艺术人生”转化为“木匠到大师”的成长叙事,降低认知门槛。

​共识符号寻找:连接湖湘文化特质与人类共识性符号(如“家园”“自然”),搭建理解桥梁。

3. 传播效能层:传播效能需超越表层数据(浏览量、点赞数),关注深度指标:

​认知度:受众对内容的识别与记忆程度。

理解度:对文化内涵及价值观的准确理解程度。

​认同度: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程度。

​参与度:互动、再创作与二次传播行为。

建立科学的多指标效能评估体系是优化策略的依据。

三、基于国内同类馆对比的创新、差距与特色之路

(一)数字化投入与产出的宏观对比

本研究选取广东美术馆和浙江美术馆作为关键对比对象,旨在立足国内为湖南美术馆寻找更切实可行的参考坐标。资源投入是数字化实践的基础。通过对比可发现不同地区在文化数字化上的支持力度与策略差异。

表1:2023 年三家美术馆数字化基础资源对比

湖南美术馆的数字化资源投入与沿海发达地区同级别馆存在明显差距,这直接影响了其项目数量、技术选型范围和人才储备。

(二)传播效能的数据化对比与分析

传播效能是检验实践的最终标准。我们选取线上访问量、新媒体影响力及国际传播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对比。通过对三家美术馆2024 年主要线上平台数据的分析,可以直观看到其传播声量的差异。

广东馆凭借强大的经费支持,在官网访问量上领先;浙江馆与湖南馆在微信端的传播力不相上下。值得注意的是,湖南馆在微博平台的粉丝基数虽小,但其围绕“齐白石”等核心 IP 策划的话题,比如 # 齐白石真有趣 #,多次产生小范围“破圈”效应,互动率表现突出,说明其特色文化内容具备较强的网络传播潜力。

(三)湖南美术馆的实践特色与挑战

湖南美术馆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以 " 齐白石数字艺术回顾展 " 为代表项目,展现了其聚焦核心IP、差异化发展的创新思路,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系统性挑战。

1. 创新实践聚焦核心IP 与差异化策略

湖南美术馆在资源受限条件下,以“齐白石数字艺术回顾展”为代表项目,展现聚焦核心IP、差异化发展的思路:

名家 IP 深度挖掘:集中资源打造“齐白石”超级IP。2023 年“齐白石数字艺术回顾展”采用神经风格迁移技术,允许观众生成“齐白石风格”画作,UGC 设计增强参与感。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超800 万次,其中 YouTube 占比 15% ,评论中“amazing”“creative”等高频词达42% 。

地域文化联动:巧妙融入湖湘文化元素,如“湘西非遗光影剧场”项目后,“湘西旅游”关键词网络搜索指数环比上升 65% ,实现文化传播对文旅经济的带动。

2. 核心挑战:可持续性、渠道与评估短板

(1)持续运营能力不足:项目成功后缺乏系统化二次开发与长效运营机制,热度难以维持。

(2)国际传播渠道单一:依赖国内平台国际版(如微信视频号),乏对 Google Arts & Culture、Instagram 等国际主流平台的精细化运营。

(3)评估体系缺失:依赖播放量、点赞数等表层数据,无法深入评估国际观众认知提升程度及文化理解差异,难以指导优化

四、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数据对比与分析,湖南美术馆的优化路径在于扬长避短,实现精准传播。

​1. 战略层面:打造“湖湘文化数字 IP 矩阵”

避免分散投入,应深度聚焦、持续运营“齐白石”、“马王堆”、“湖湘非遗”等1-2 个最具国际潜力的核心IP。学习“故宫模式”,围绕一个IP 进行游戏、动漫、数字展览、学术研讨等全方位开发,形成品牌效应。

2. 战术层面:构建“区域协同与借船出海”机制

区内协同: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博物馆等机构组建“数字文博联盟”,共享技术、人才与渠道资源,共同打造“数字潇湘”品牌,降低个体成本。

国内借力:积极与腾讯、字节跳动等头部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部门或文化频道合作,获取流量与技术支持。

​国际借船:主动将优质数字内容入驻 Google Arts & Culture 等全球平台,或与海外汉学研究机构、孔子学院合作举办线上巡展,精准触达海外目标人群。

五、结论

数字策展为区域性文化机构参与全球对话提供了机遇。湖南美术馆的实践表明,其成功需实现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核心在于通过创新技术完成有效文化转译,达成深度文化理解与共情。未来,需从“技术应用思维”转向“文化传播思维”,从“内容数字化”转向“叙事数字化”,并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使数字策展成为沟通中外、连接心灵的文明之桥,让湖湘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数字光彩。

参考文献​

1. 郭青, 孙婵. 传统书画艺术的数字沉浸式传播与接受——以湖南美术馆“天趣画境”齐白石数字光影展为例[J]. 文艺论坛, 2024.

2. 邓清柯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湖南美术馆齐白石精品展爆红的秘诀 [J]. 中国艺术报 , 2023.

3. 陈瑞 . 湖南美术馆 : 探索湖湘特色发展路径 | 艺术 | 策展人 |精品展 | 齐白石 | 湖南水彩画邀请展 [EB/OL]. 网易订阅 , 2023-09-24.

4. 吴洪亮 . 数字策展的文化智慧与建构力——以齐白石数字艺术展为例 [N]. 中国文化报 , 2023-09-17.

5. 湖南省文旅厅 . 湖南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2)[R].2023.

6. 张未末 . 湘江副刊·艺风|迷宫之中,古今同游——傩面具艺术体验展的启示 [N/OL]. 湖南日报·新湖南, 2025-07-19.

作者简介:朱慧旎(1986-)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术学。

通信作者:欧阳德海(1988-),湖南美术馆,美术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邮箱:365117178@qq.com。

基金项目:2025 年度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25CSSKKT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