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黄河文化融入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时代价值与路径探索

作者

丁胜博 娄法林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 山东 东营 257061

一.时代背景:黄河文化融入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必然要求

1. 国家战略驱动与文化自信的呼唤:

重大国家战略的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要义之一便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有责任将黄河文化研究、阐释、传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深厚沃土。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触摸黄河文明的肌理,理解其“根”“魂”“文”“脉”“治”的深刻内涵(根源性、灵魂性、文化性、连续性、治理智慧),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2.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化:

突破传统育人模式的局限:单纯课堂理论灌输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社会实践以其亲历性、体验性、探究性,成为连接理论与现实、认知与行动的关键桥梁。融入黄河文化元素,能极大丰富社会实践的内涵,提升育人实效。

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求:新时代需要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能力与实践本领的人才。黄河文化蕴含的务实、开拓、奉献、坚韧不拔等精神特质,是涵养学生品德情操、砥砺奋斗精神的宝贵资源。

3. 社会实践育人内涵式发展的需求:

提升社会实践的文化深度与价值引领:避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化、浅表化,需要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核。黄河文化以其历史的厚重感、智慧的启迪性,为社会实践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打造特色化实践育人品牌:高校(尤其是沿黄流域高校)依托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将黄河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持久影响力的育人品牌项目。

二.多维意义:黄河文化赋能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价值彰显

1. 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厚植家国情怀:

通过实地探访黄河文化馆、吕剧博物馆等,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调研等活动,学生能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治黄安澜的艰辛伟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治黄奇迹,深刻理解“国之大者”,激发“黄河宁,天下平”的责任担当,升华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参与民俗活动、搜集黄河故事、研究地方文献等方式,沉浸式体验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有助于他们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3. 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服务社会发展: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社会实践(如社区孩子看管、文旅资源开发调研、非遗数字化保护、乡村支教),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直接为黄河流域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实现个人成长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三.路径探究:构建黄河文化深度融入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有效

1. 顶层设计与机制保障:

纳入育人体系:学校层面应将黄河文化融入社会实践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响应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政工作总体规划,制定专项实施方案。

健全协同机制:建立由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科研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专业院系以及地方文旅等部门参与的协同联动机制,统筹资源,形成合力。

强化经费与安全保障: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2. 整合资源与平台建设: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网络:与黄河流域的博物馆、纪念馆、水利枢纽、生态保护区、非遗工坊、特色村镇、高新企业等共建稳定的、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基地。

打造校内文化体验平台: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作为实践前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后的成果展示平台。

建设线上资源共享平台:汇集黄河文化研究资料、优秀成果展示、专家讲座资源等,方便师生学习交流。

3. 深化内容与形式创新:

强化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出发,将实践过程转化为研究过程,鼓励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

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队,从历史、文学、艺术、地理、经济等多学科视角共同研究黄河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

4. 强化指导与评价反馈:

组建专业化指导团队: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行业导师、优秀辅导员等担任实践导师,提供全过程、专业化指导。采用学生自评、导师评价、服务对象评价、成果评审等多种方式。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

建立成果转化与反馈机制:将优秀实践成果(调研报告、政策建议、技术方案等)反馈给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推动成果落地应用。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持续优化项目设计。

四.结语

将黄河文化深度融入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光荣使命,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这要求高校从战略高度认识其重要性,以系统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以资源整合构建坚实平台,以项目化运作打造特色品牌,以内容形式创新提升育人实效,以科学评价引导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年学子在黄河文化的深厚滋养和广阔天地的生动实践中,真正读懂中国、热爱中国、奉献中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 示例):

1. 习近平 .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9-20(001).

2.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 号).

3. 张岂之 . 黄河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根系 [J]. 人民论坛,2020(10).

4. 王学典. 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J]. 社会科学,2020(06).

5. 陈金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03).

6. 冯刚, 王振. 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20(22).

作者简介:丁胜博(2006-) ,男 ,省德州市 ,汉族, 学生 ,本科,研究方向: 黄河文化融入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研究娄法林(1996-),男,省聊成熟,汉族,辅导员 / 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黄河文化融入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