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张婷婷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将中华传统礼仪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承战略的重要实践。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观念历经千年仍具智慧,融入高职教育,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通过课程建设等多种途径,将传统礼仪与现代教育结合,系统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和能力,培养兼具文化自觉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职业素养;传统礼仪文化;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教学

将中华传统礼仪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承战略的重要实践,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作用。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倡导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建设。

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职业素养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提升内在修养,培养优秀的敬业品质

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观念,经历了数千年时间的洗礼,接受了历史的检验和考量,在现代依然展现出它的智慧。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将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敬”的内涵融入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中,帮助职业院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培养他们以爱岗敬业为基础的“工匠精神”,以律己敬人为内涵的的优秀品质。在未来的工作中,自信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美好气质与精神。

(二)有助于规范言行举止,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孔子说“礼者,敬人也”,简明扼要地明确了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得体的仪容仪表,端庄的行为举止和礼貌的语言表达都是尊重他人的主要表现。部分大学生和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崇尚个性自由,拒绝各类工作规范,认为抹杀了个性;仪容仪表随意,言行举止不端庄,语言表达不文明,不利于形成可靠、专业的形象。中国礼仪文化从古至今,始终倡导谨言慎行、谦敬礼让、遵从规范,这些理念融入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有效提升职业素养,有助于打造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职业形象。

(三)有助于赓续传统文化,培育增强民族自信心

将中国传统礼仪规范的基础内容融入大学生的教育中,在他们开始塑造性格和气质的起跑线上,帮助他们打好基础和框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礼仪修养》通识课程为例,其将《礼记》文本研读与礼仪情景复原相结合,使学生在笄礼、加冠礼的体验中,完成从礼制认知到精神内化的升华。这种跨时空对话不仅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更培育出兼具文化自觉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转化模式既赓续了文化血脉,更在全球化语境中筑牢了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

(四)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助力人才培养水平升级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守规范、重约束"的核心精神,与职业教育强调的职业素养培育高度契合。以《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为理论基础,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教育能够系统塑造学生三个维度的职业能力:首先在职业道德层面,通过对“敬畏之心”的培养,强化学生对职业规范的认同,形成恪守行业标准、珍视职业声誉的价值观。其次在职业行为层面,“礼尚往来”的准则可转化为现代职场必备的协作能力。最后在职业发展层面,"修身齐家"的成长逻辑契合职业晋升规律,通过"三省吾身"的反思传统培养持续的职业发展观。这种育人模式既传承文化基因,又对接行业需求,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创新路径。

二、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变化的分析

(一)以传统礼仪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我国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指导方向,这其中既有紧跟时代的新元素,也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优秀部分的继承与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传统礼仪文化有选择的传承,这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企业从思想层面做到统一,将传统礼仪文化中可采纳的理念,及核心价值观的标准理清并统一。做到重视礼仪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认可礼仪作为学生完成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素养养成的必修课的地位,明确将传统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和谐、尊敬、谦虚、约束等观念作为重点。

(二)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完善礼仪文化知识储备与结构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特别注重礼仪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君子学习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排在首位。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先从学“礼”、知“礼”、尊“礼”、守“礼”开始。中国传统礼仪的推广、发展、延续是从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出发的,通过“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服从社会秩序。当今世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谐发展,气度气量地重要体现。所以,礼仪课程在选择知识点、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在尊重传统礼仪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的基础上,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结合时代需要加以选择,找出能够适应当前社会要求的礼仪态度和行为规范与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有机结合,推动高职学生赓续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坚定地成为坚守并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力量。

三、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开展的礼仪文化教育,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积累民族精神、培养更加全面的职业理想信念、强化毕业生职业道德行为的修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自建校以来,已经坚持三十余年,在培养旅游服务类人才教育教学实践上取得丰厚的成果。

(一)扩容人才评价标准,将礼仪素养作为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高职院校的学生礼仪素质提升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对人才评判标准和观念存在不足。高职院校长期聚焦人才培养的“技能型”定位,突出强调技能,没有重视对学生礼仪素养的考评,导致“礼仪素养”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缺失。要在高职院校推广学习传统礼仪文化,就要改变目前的人才评价标准,在重技巧之外,扩容评价标准,明确“礼仪素养”在衡量评价人才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进一步将礼仪素养明确纳入人才培养中的职业能力具体元素分解中。

(二)依托“数字化”转型思路,推进基于传统礼仪文化的教材建设

基于新时代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遵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将“中国传统礼仪”提炼编写进教材,在旅游职业院校“礼仪修养”类课程中推广使用。已经出版使用的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旅游服务礼仪与实训》、《旅游职业礼仪》,和即将出版的《酒店服务礼仪与实训》,三本教材的建设都依托“数字化”转型思路,注重设计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与行业标准,职业素质要求相融合的环节,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进教材,并依托教材将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在学生心目中扎根。

(三)开发线上礼仪学习平台,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在礼仪教学和培训中广泛适用,它们是学习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主要途径和平台。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注意将传统礼仪知识与行业发展需要相融合,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对应的职业礼仪模块,供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学生和从业者自由选择。组织礼仪教师团队,分工协作编写课程标准,开发配套课件,积累配套资源。目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礼仪教学团队负责建设的有:《民航服务礼仪》、《礼仪修养》、《客舱服务》等一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能够满足校内外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

(四)开发多样化礼仪实训途径,实现礼仪技能锻炼日常化

礼仪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处事准则。礼仪的学习,最终要落脚在学以致用的实践环节。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应建立“大实践”的礼仪技能实践转化理念,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以致用的训练和转化。在礼仪技能转化的途径中,广泛利用校内礼仪通识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将企业实际工作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和运用融入礼仪实训情景教学中;将校内第二课堂、校内服务技能竞赛等校内综合实践活动;“行业技能竞赛”依托行业,将大赛的选拔、培训、参赛纳入日常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注意将“职业标准”、“职业能力”两个关键词贯穿其中。另外,还需要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和管理。礼仪的学习应遵循学礼、懂礼、习礼、守礼的规律,学生课堂学习礼仪,只是学习了“礼”和了解了“礼”,还应在日常生活中“守礼”和“习礼”,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内化外良好的礼仪修养、精神气质。

四、结语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创”要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秉承打造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学生礼仪教学体系的历史使命,将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成果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筛选、提炼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蕴涵的与时代要求相符的优秀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融入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教材建设、技能竞赛之中,构建“两创三维”的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培养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大学生。

中华传统礼仪与职业素养的融合,既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创新路径,也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实践。通过政策引导与教育实践双向发力,可培养出兼具精湛技艺、高尚品格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职业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 王雨昕;《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16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例; 李芝山,刘铁明,许小主,黄波;《高教学刊》;2020-01-30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实施途径; 杨玲玲,佟淑云;《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10

作者简介:张婷婷、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200,1980.3、女、汉族、户籍山东省济南市、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及传统礼仪文化等。

有课题和基金项目请注明

1.项目来源:山东省社科普及应用研究项目

2.项目名称:“工匠精神”视域下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

3.项目编号:2022-SKZZ-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