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情境与教—学—评闭环”的高中语文作业建构

作者

刘旭

江苏省东海教师进修学校 地址 222300

一、智能情境作业的不可替代性

(一)传统作业的低效困境

传统高中语文作业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与作业设计脱节的问题。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中,大部分教师承认作业内容与课时目标存在偏差,这一现象导致学生陷入重复的“题海战术”, 明显违背了“教学评一体化”原则[1],使作业成为知识巩固的工具,让学习过程成为碎片化知识的堆砌,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框架。

当前语文作业的形式仍局限于“标准化命题”的模式,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传统题型占据主导地位,认知层级大都停留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记忆——理解”阶段 [2],对“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的语文作业仍以纸质练习为主,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多局限于简单的在线答题与阅卷工作。这种单一化的形式导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名存实亡[3]。

传统作业评价的“三重延迟”使作业的反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一,批改周期普遍长达 3-5 天,学生对知识的遗忘曲线[4] 已进入陡坡阶段,纠错效果大打折扣;其二,反馈内容多为“√”“×”等符号化标记或笼统的“优/ 良 / 中”等级评价,缺乏针对具体学习痛点和盲点的精准指导等;其三,反馈延迟导致学生难以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犯错—重复犯错—失去信心”的恶性循环。

(二)智能情境作业的高效架构

基于威金斯“逆向设计”理论[5],智能情境化作业的构建了“三维目标链” ,以系统性的设计实现传统作业的进阶:首先锚定核心素养目标,聚焦文化传承、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三大关键能力;继而设计情境化任务载体,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场景;最终适配数字技术工具,通过技术赋能激活情境深度与交互效能。这种“目标—情境—技术”的递进式架构,使作业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复现,而成为素养发展的“脚手架”,推动学习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

智能情境化作业的核心突破在于:以智能技术深化情境真实性,以情境激活认知主动性,以实践联结社会价值性,最终使作业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助推器”。这种创新范式不仅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更揭示了技术工具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的深层逻辑。

二、“教—学—评闭环”作业实施的三个维度

“教—学—评”一体化原则的核心在于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两者的评价有机融合。在智能情境作业设计中,这一原则具体表现为三个递进环节:目标锚定(教师设计)、情境建构(学生实践)与智能技术适配评价(反馈调节),三者形成“目标锚定—情境建构—智能技术适配评价”的闭环推进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智能评价通过精准反馈深化情境的真实性与学习价值,而真实的情境则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主动性。由此,情境建构不再是作业的“附属环节”,而是驱动学生思维生长的核心“引擎”,最终确保作业设计目标的达成。

(一)靶向目标的锚定

智能化情境作业主要通过“精准匹配”与“创造性转化”锚定作业目标:一方面,依托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 [6] 分析学情数据,将单元核心概念与学生兴趣深度绑定,预设作业目标;另一方面,结合虚拟仿真(VR)等技术对经典文本或历史场景进行创新性改编,使其与本地化情境、学生认知特点相契合,制定具体作业目标。

(1) 兴趣驱动型目标:激活学生认知内驱力

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在作业目标确定阶段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各类学情数据,能够精准定位学生的兴趣偏好(如辩论、角色扮演、创意设计等)和认知薄弱点 [7],从而设计出高度适配的情境化作业目标。

例如,针对热衷思辨与表达的学生,系统可通过 NLP 识别其对辩论话题的关注倾向,进而结合虚拟仿真技术重构文学或历史场景,锚定“角色扮演+ 立场辩论”类目标。以《哈姆雷特》中“鬼魂揭露真相”的宫廷场景或《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权力博弈现场为例,学生可通过虚拟角色沉浸式参与事件,并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辩论,如“哈姆雷特的‘延宕’是懦弱还是理性?”“项羽是否应为鸿门宴的失败负责?”。此类任务迫使学生回归历史语境与文本细节,在搜集证据、构建逻辑链、反证质疑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历史解释能力。这种设计将作业目标从“被动完成”转化为“主动探究”,通过兴趣与任务的绑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感与获得感。

(2) 经典改编型目标:让内容扎根生活

经典文本的创新性改编是智能情境作业的另一重要目标。借助 VR 等技术,可实现“空间还原”“情感体验”与“文化转化”的三重目标,使经典内容从“抽象文字”变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浸润式体验。

例如,在《荷花淀》“夫妻话别”这一经典场景中,学生可通过 VR 技术以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式扮演水生或水生嫂,系统高精度还原了白洋淀夜晚的芦苇荡、泛着银辉的小船、岸边随风摆动的豆麦地等细节。当扮演水生的学生说出“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参军决定时,扮演水生嫂的学生需回应“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句话里既有对丈夫即将奔赴战场的不舍,也有对他承担革命责任的默默支持。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凡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与坚守”这一主题内涵。

(二)作业过程的优化

在作业实施阶段,智能技术通过沉浸式场景构建、个性化互动支持与协同思维激发,将“关联匹配与改编”阶段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探究过程,深度赋能高中语文作业从“知识复现”向“文化浸润”“思维生长”跃升。以下以“东坡主题”为例,具体阐释智能技术如何通过精准化支持、场景化互动与深度化协作,推动语文作业从“纸面练习”走向“文化体验与思维生长”的融合。

(1) 智能情境:深化作业体验的真实性

依托智能技术构建的“东坡文化虚拟场景”,将作业设计阶段的“文本感知”转化为可交互的“文化在场”。例如,通过 VR 技术还原苏轼生平重要场景,如“黄州赤壁夜游”“密州出猎”等,学生可在虚拟场景中“穿越”于苏轼生活的时空,直观感受其诗词创作的历史语境。当学生在“赤壁夜游”场景中吟诵《赤壁赋》时,系统能根据文本内容触发动态环境反馈:吟诵“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时,江面雾气随语调变化流动等。

(2) 协同化探究:提升作业的思维深度

智能技术搭建的智能协作平台,将作业设计中“多文本关联与思辨”的要求转化为深度协作探究,推动作业从“个体完成”走向“集体思维共建”,让“独立完成”拓展为“思维碰撞与集体建构”。

以苏轼为例,“逃避论”从“被贬后频繁迁徙”切入,“豁达论”从“诗词中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展开,通过思维导图动态呈现双方论证逻辑,帮助学生清晰梳理论证框架,落实高中语文对“逻辑思辨”的要求,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

AI 结合“论证完整性”“文本引用准确性”“反驳针对性”等维度,推送教材中的《论语》《孟子》等篇目的辩论技巧作为拓展学习资源,使作业不仅仅是观点的表达,更是思维方法的提升。这种“协作探究+ 思维建模”的模式,让作业设计中的“关联思辨”从“单向思考”升级为“多维度、深层次的集体建构”,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作业结果的评价

评价反馈作为作业实践的闭环环节,是检验“靶向作业目标”设计合理性、优化“作业过程”实施效果的关键。李绿山认为“可视化监控和反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可视化监控和反馈积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更有目的性和策略性”[8]。

智能技术通过动态数据追踪、个性化诊断与多维反馈,突破传统评价的滞后性与模糊性,实现高中语文作业评价从“结果判定”向“过程赋能”“思维生长”的转型,为作业质量提升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精准支持。

(1) 动态化过程评价:实现“即时反馈与精准调整”

智能技术可实时采集作业实施中的过程性数据,将学生在“东坡主题”作业中的文本改编思路、虚拟场景互动轨迹、协作辩论中的观点演变等隐性思维过程转化为可分析的量化与质性数据。例如,在“苏轼诗词改编”作业中,AI 写作辅助工具可记录学生的修改痕迹,如意象替换、情感表达调整次数等,通过比对原作风格与学生改编逻辑,生成“思维路径图谱”,直观呈现学生对苏轼诗词“旷达”“婉约”风格的理解深度等。

(2) 个性化诊断反馈:支持差异化素养发展

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平台可针对学生个体在作业中的表现生成“能力雷达图”,精准定位其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生长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维度的优势与短板。以“东坡主题辩论”作业为例,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的辩论文本与发言逻辑,对“论据单薄”的学生,自动推送《苏轼文集》中相关史实文献链接;对“逻辑跳跃”的学生,提供“三段论论证框架”可视化模板;对“文化理解偏差”的学生,匹配“苏轼生平关键事件”的微课。这种“诊断—资源匹配—个性化指导”的闭环,使评价反馈直接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传统作业评价中“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困境,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 多维化作业展示:延伸作业价值链条

智能技术为作业成果的呈现与传播提供了多元载体,使评价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分数反馈”,而是拓展为“班级共享—校际交流—社会传播”的文化实践。例如,学生的“东坡诗词改编作品”可通过智能平台转化为吟诵音频的“有声诗集”;利用简易动画制作工具呈现诗词意境的“动画短片”;利用 AI 整理辩论优秀案例,形成供年级共享的“思辨精华集”等。教师则可通过分析作业的“传播数据”(如阅读量、评论内容等),间接评估作业对学生“文化表达与传播能力”的培养效果,形成“实践—展示—反馈—优化”的长效机制。

通过上述路径,智能情境使高中语文作业评价从“终结性判断”变为“生长性陪伴”,既巩固了“作业过程”阶段的知识建构,又通过“评价反馈”阶段的深度反馈,推动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生长与文化传承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智能化情境未来的发展

智能化情境驱动的语文作业的终极目标,绝非以虚拟替代真实,而是借技术之翼唤醒文化基因的生命力。当学生通过智能情景在黄州欣赏月色时,当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江东去”的豪情奔涌时,情境便成为连通千年文心的舟楫——在情境与笔墨的交融中,传承的温度与思想的高度终将同频共振。

智能化情境驱动的作业范式变革,最终指向素养本位的教育生态:学生从“解题者”蜕变为“空间文化场域的情境参与者”,在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过程中激活高阶思维;教师从“评分者”转向“数字情境的设计者”,依托智能化情境构建真正符合学生素养发展的学习环境。这一转型不仅重构了作业的时空维度,更促进了“教—学—评”闭环的素养生长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 第三

章 .

[2] 陈萌 . 以实境阅读聚焦五年制高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J].

江苏教育 .2022 年 3 月 .

[3] 洛林 žWž 安德森 . 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 [M],2001 年修订版,

第三章

[4] 张大均 . 教育心理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6

[5] 威金斯.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 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3

[6] 郑捷 .NLP 汉语自然语言处理与实践 [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年

版 .

[7] 李绿山 . 基于学习分析的在线学习可视化监控和反馈研究 [D], 东

北师范大学 .2021 年 5 月 .

[8] 李绿山 , 赵蔚 , 刘凤娟 . 基于学习分析的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可视化监控和反馈研究[N], 外语电化教学.2022 年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