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姚延婷 万进陶 张锦

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

随着全球互联网普及与数字经济发展,我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已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关键引擎。然而,数字经济下跨境电商业务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多领域知识技能,当前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供需失衡显著 [1]。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数字经济下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探究高校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现状

1. 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 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 2.38万亿元,同比增长 15.6% ,交易额位居全球第一;跨境电商行业主体超10 万家,产业园超 690 个,销售网络覆盖全球 220 余个国家和地区,预计 2025 年交易额将突破2.5 万亿元,增长潜力显著。

技术创新助推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应用于跨境电商各环节——营销端通过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支付端技术优化提升安全性与便捷性,物流端数字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配送效率[2]。这些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行业发展,为全球贸易提供新的增长点。

政策环境逐渐完善。政府持续出台支持政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扩至 165 个;2023 年 1 月,财政部等三部门明确跨境电商出口退运商品的税收优惠;2024 年 6 月,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从跨境电商经营主体培育、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等方面提供保障,促进行业国际化进程。

2. 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现状

(1)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跨境电商涉及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外语沟通、数字技术等多领域,要求人才兼具跨学科知识与实操技能[3],如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数据分析、店铺诊断等,同时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消费习惯及法律法规。

(2)数字技能成为核心素养。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要求跨境电商人才具备数据分析、电商平台管理等数字技能,以适配数字化贸易场景。

(3)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不可或缺。跨境电商业务的全球性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跨境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国际合作经验等,以满足跨区域业务开展需求。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课程板块构建不充分

(1)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数字技术推动跨境电商行业模式与技能要求不断更迭,但高校课程内容更新迟缓,教师难以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变革脱节。

(2)实践教学板块薄弱。现有的跨境电商实训课程多局限于虚拟平台,场景简化且与真实市场差异显著,学生所获知识与经验难以适配实战需求。

2. 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不匹配

(1)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多数高校采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实操能力培养,学生难以将理论与企业运营实践融合。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据 ⟨⟨2023 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发展,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认可度低,且企业更倾向于录用有经验的员工。

学科融合不足。跨境电商急需“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高校学科建设未充分整合知识,导致学生毕业后与岗位脱节。

3. 教学师资队伍较为薄弱

(1)专业背景师资稀缺。跨境电商作为新兴产业,高校师资大多由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转型而来,跨境电商专业出身教师占比低。此类教师虽理论扎实,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跨境电商运营流程的认知不足,理论实践融合能力弱。

(2)教师能力适配不足。跨境电商行业技术迭代频繁、法规完善迅速,要求教师持续学习并精通多领域知识。但当前教师对市场动态和新技术认知不足,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

4. 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1)教学内容与行业脱节。跨境电商行业模式持续更新,而教学内容更新迟缓。多数学校依托模拟平台开展实训,但现有模拟平台仅提

供简化的商业环境,其内容与案例缺乏实时性,无法精准反映市场动态,致使学生获取的经验与知识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

(2)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缺失。高校与跨境电商企业的合作机会有限,教师缺乏企业实践渠道,学生实习岗位不足。且企业未能主动对接高校教学,有效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 建立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核心课程体系

(1)跨学科整合。在课程设置上,除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法律等传统基础学科外,还需纳入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数字经济概论等技术类与实践类课程。

(2)实践课程优化。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将真实案例及项目引入教学,同时开设跨境电商平台实操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育“技能型”“复合型”的跨境电商人才。

2. 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岗位能力要求

跨境电商行业岗位范畴广泛,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存在差异。跨境电商岗位群涵盖营销推广、店铺经营、外贸业务、跨境客服等类别,行业需要兼具运营、管理、外语、数据分析处理及法律知识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课程设置需结合岗位能力要求,紧跟行业发展动态,持续更新课程以保障有效性。此外,应鼓励学生参与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强化技能学习,实现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无缝对接。

3. 全面提升跨境电商师资水平

(1)推动教师实践能力升级。组织传统教师深入跨境电商企业,学习最新市场动态与商业模式,完善实操技能,确保课堂教学贴合实践。

(2)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高校聘请企业高管或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讲解企业生态与岗位技能,助力学生全面认识跨境电商行业。通过传统教师的自我更新与企业专家助力,为跨境电商的教学创新及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企业实践环节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项目教学、案例分析、平台运营等课程助力学生吸收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团队协作与实操能力。

(2)推动“双协同”育人模式。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组建“高校 + 企业”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学指导。

四、结语

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专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服务国际贸易数字化转型的新兴学科,其人才培养需强化前瞻性、实践性与个性化。通过深化产业对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可提升人才与行业适配度,为跨境电商产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综上,跨境电商专业应以创新驱动教育改革,精准服务产业升级、响应社会需求,进一步彰显其推动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辉英 .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遵循、指向与技术范式——以跨境电商实务课程为例 [J]. 职教论坛 ,2024,40(07):111-119.

[2] 王艳 , 盛小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影响效应研究 [J]. 现代财经 (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4,44(05):22-44.

[3] 陈翠翠 , 侯瑾 . 高校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路径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45 (S2):148-150.

[4] 窦凯 . 数字贸易时代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8):72-74.

作者简介:姚延婷(1982-),女,陕西咸阳人,(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与跨境电商;万进陶(2002-),女,四川德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治理;张锦(2006-),女,四川阆中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数字治理。

基金项目:西北政法大学 2024 年校级教改课题“多视角递进式跨境电子商 务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构建研究”(XJYB2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