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精心预设, 巧引生成

作者

陈玉霞

茂名市为民路小学 广东茂名 525000

引言:生成性资源主要包括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的不同见解、错误的回答等。面对这些“出乎意料”的生成问题时,很多教师会感到措手不及,往往会用“我们课后再研究”作为推诿,长期如此学生渐渐失去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降低探究意识,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的机会,失去了学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机会。教师若能把握和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这样的课堂必会因“生成”而更有效,更精彩。

一、以生为本,精心“预设”

1、预设学习起点,尊重认知发展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预设要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多重互动探索中形成学科能力。

2、预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需要教师立足于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预设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本质特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3、预设弹性练习,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练习是课堂知识的深化,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预设练习,让学生在有效的练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既可以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设计有趣味、有层次的练习。

二、巧妙引导,关注“生成”

1、捕捉亮点资源

处理好生成资源,能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对于“亮点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顺势引导,让所有的学生都来关注这个亮点,成为课堂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成的教学资源中知识得以延伸和升华。

例如:《梯形的面积》

教师先给出一个梯形的图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一开始学生的生成资源主要有: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利用割、补的方法将梯形转化为长方形;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正当我就此推演时,突然冒出一个声音:“老师,我发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来。”对于这个“亮点资源”我是事先没有预设的,教材上也没有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原本我打算在第二课时练习课上由我向学生来简单介绍一下,没料到有学生自己说出了这个发现。面对这个珍贵的“亮点资源”虽说我有点始料不及,但是我立刻顺水推舟充满好奇地问道:是吗?简单的两个字“是吗?”即刻又调动了全班同学的探究兴趣,一起来验证这位同学的说法,课堂学习氛围又一次地被推向高潮。

面对生成的“亮点资源”,教师应及时给予充分肯定。精彩的“亮点资源”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添砖加瓦,修颜润色。

2、巧用错误资源

课堂教学中在呈现学生资源时,往往会出现典型性“错误资源”,这时教师要以发展的角度来发掘这些错误的价值,将这些典型“错

误资源”呈现出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生生互动中不断修正“错误资源”,把“错误资源”转化为“有效资源”。

例如:《分数的意义》

师:一根绳子分成两段,第一段占全长的3/5,第二段长3/5 米,哪段长?

生1: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 3/5,一样长。

生2:不知道全长,无法比较。

生 2 回答后,有很多学生表示赞同。当出现这两种错误的想法时,教师引导学生:“我们可不可以画一画线段图,分别表示出全长、第一段和第二段,再说一说哪一段长。”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生 1:现在我觉得第一段长,把全长平均分成 5 份,其中 3 份是第一段,那第二段就是剩下的2 份,所以第一段长。

生 2:虽然不知道全长,但是知道第一段占全长的 3/5,第二段就是占全长的2/5,显然第一段长。

生3:虽然两段都是3/5,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道易错题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辨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具体数的不同含义的理解。

3、善用问题资源

“思源于疑”,学生能质疑,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关注“问题资源”,并及时给予评价,这样的师生互动环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更能集中注意力并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中提升学生的判断与思辨能力。

例如:《几何小实践复习》

师:某小区要建造一个游泳池,想一想,我们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

生1:首先要得知道这个游泳池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米?

生2: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3:需要挖多少立方米的土?

生4:如果贴瓷砖,需要贴的面积是多少?

生5:注水时,水深多少合适?水的体积是多少?

师:如果这个游泳池规划为长 50 米,宽 25 米,深 2.3 米,你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吗?

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捕捉他们的智慧火花,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激发,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结语:“预设与生成”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活的教学技巧。未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预设与生成”将会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更多精彩。

参考文献:

[1] 卓明娟 . 打造说理课堂 实现深度学习 [J]. 新教师 ,2021.

[2] 吴景萍 . 小学数学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教学策略探析 [J].新教师 ,2021.

[3] 赵清清 . 重视学情诊断 , 实现数学精准教学 [J]. 新教师 ,2021,50-51.

[4] 林香华 . 深度学习 :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J]. 新教师 ,2021:54-55.

【本文系:茂名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研究项目“小学数学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审批号mjy2023009)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