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创设: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汪剑

婺源县中云镇龙山学校 333200

一、 问题提出:古诗词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强化,古诗词选文篇目显著增加,涵盖了从《诗经》到清诗的经典之作。这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些共性问题:首先,由于年代久远,诗词中的语言、意象和情感与学生的现代生活存在隔膜,导致学生难以进入文本,产生“畏难”情绪和“疏离”感。其次,部分教学仍停留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诗、背思想”的传统模式上,将意境深远的诗词拆解为枯燥的语言碎片和需要背诵的标准答案,磨灭了诗词的美感与灵韵。最后,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记忆与默写,忽视了对学生审美体验和个性感悟的引导,导致学习过程变得机械无趣。

如何打破这一困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创设丰富而贴切的教学情境,是连通古今、拉近学生与诗词距离,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桥梁。

二、 实践路径:多元化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使其“身临其境”,在沉浸中感知、理解和建构意义。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策略:

(一) 音画共融,创设视听情境

“诗是无声画,画是有形诗”。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能极为高效地营造诗词氛围。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时,笔者首先播放了一段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旋律悠扬宁静,瞬间将课堂气氛沉淀下来。随后,展示多幅古典风格的春江鸭戏图、竹林桃花图,并动态演示“蒌蒿”“芦芽”的生长过程。学生在柔美的音乐和精美的画面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苏轼笔下那早春的盎然生机里,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哲理妙趣也有了更直观的体会。这种视听冲击远胜于教师冗长的语言描述。

(二) 角色扮演,创设体验情境

让学生化身诗词中的人物或景物,亲身体验角色,能极大地激发参与感和想象力。教学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这篇小古文时,在理解文意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分别扮演精卫、大海、Narrator(叙述者)。扮演“精卫”的学生需要一次次地做出“衔木石”“展翅飞”“投东海”的动作,并大声说出自己的誓言。通过亲身演绎,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精卫渺小身躯中所蕴含的坚定意志和悲壮色彩,其对“坚韧不拔”精神的理解,不再是书本上一个冰冷的词语,而是充满情感温度的切身感受。

三、 效果与反思:情境创设的价值与原则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班级古诗词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对诗词的理解不再停留于字面,而是能够结合情境谈出个人的见解和感受;朗读时更能入情入境,情感表达丰富而真挚。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在生活中主动关联和运用古诗词,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当然,情境创设也需把握分寸,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服务性,情境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忌华而不实、喧宾夺主;二是适切性,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三是多样性,避免单一模式,应综合运用多种策略,保持教学的新鲜感。

总之,情境教学为部编版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通过情感共鸣和体验学习,有效地化解了古诗文与现代儿童之间的时空矛盾,让千百年前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语文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情境创设的更优路径,让诗词的种子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智慧与情感之花。

参考文献:

[1] 王宁. 语文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教育[J]. 课程·教材·教法,2017, 37(05): 4-10.

[2] 王文彦, 蔡明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178-185.

[3]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12-12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5] 窦桂梅.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