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作者

郑雪燕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第四中学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活动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写作不仅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更是学生信息加工、观点输出的过程,促使学生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对问题、观点更加深刻的认识,发展辩证思维。教师融合阅读教学设计写作活动,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框架与思路,整合写作内容,优化语言表达,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本文主要分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策略,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在以创新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思维能力培养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辩证思维能力是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品质,有助于学生更好适应社会,提升个人竞争力。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教师不仅关注写作成果,更关注写作过程,优化写作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一、立足课文质疑点展开辩论写作

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载体。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师总结出高中语文选用的文本多数体裁为议论文,通过对某个话题、问题的探究表明观点和看法,成为学生辩证思维发展的有效议题[1]。教师充分研读教材,从教材中提炼辩证观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质疑,参与写作活动。在学生辩论和写作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通过提问等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考深度,完成对文本主题的深层次解读。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6课《六国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学生在讨论分析后总结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向秦国行贿。基于作者的观点,教师向学生提问,是否有其他看法,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学生立足课文质疑点展开辩论,一方认为六国灭的原因是行贿秦,一方认为六国灭的根本原因不是行贿秦。六国破灭,秦一统天下,改变了历史格局,千百年后仍引起人们的思索,借古思今,以今观古,角度不同,各说其是。教师设计辩论活动,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审视,体会逻辑思辨之美。学生在参与辩论的过程引经据典,基于自己的理解和史实搜集资料,在辩证中将文本中论述存在的纰漏,论据补充完整。

文章作为史书,融合较多历史学习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时代背景进行写作,围绕“人才”撰写议论文,说明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能被认可,选拔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什么等。学生在写作中给出论点和论据证明,比如秦惠王重用张仪、秦始皇重用李斯,还有刘备三顾茅庐等。这些论证都能说明任人唯贤的重要性。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回望历史,辩证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人教版高三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归去来兮辞》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陶渊明辞官的原因开展探究,并且完成写作。有学生认为陶渊明应该辞官,因为他个性刚直,不为五斗米折腰,黑暗的官场不适合他。陶渊明辞去官职,回归田园才是最好的选择。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不应该辞去官职,因为他心中有抱负,有追求,渴望有一番成就。他在做官之后就可以为君为民建言献策,保佑百姓福祉。如果他面对腐化的官场之风选择避让,那就是不作为的表现。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思考,总结论点和论据,在写作中提供更多支撑论点的案例,提升写作深度。

二、以名言警句为对象展开辩论写作

众多有所建树的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这些名言警句对学生来说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学生以此激励自己,应对挑战。但是也有很多名言警句存在对立关系,完全相反的观点会让学生产生混乱。因此教师运用名言警句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总结对立的名言警句中共同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形成自己的辩证观点,指导今后的人生路。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用较多孔子、孟子、庄子等学者的言论和著作,这些相关内容在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提到了《论语》十二章,《礼记》的大学之道,以及《孟子》的人皆有不仁之心,还有《老子》四章,《墨子》的兼爱。教师可以选取几组对立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vs “以直报怨”(孔子);“克己复礼为仁”(孔子) vs “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分析这些名言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相反的观点?在什么情境下适用哪种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对立并非矛盾,而是思想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的体现。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提到的经典内容(如《论语》十二章、《孟子》《老子》等),结合现代名言警句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人性本善”(孟子)与“人性本恶”(荀子)的观点,并思考哪种观点更符合实际,或者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在对比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情境性这些名言背后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它们是否适用现代社会?辩证性是否存在一种中间立场或综合思路?教师可以组织以名言警句为主题的辩论活动。例如正方观点人性本善,教育应注重道德培养;反方观点人性本恶,法律才是社会的基础。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引用经典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还要回答对方的质疑,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辩论,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以上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对立名言中的共通点,尽管“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观点相反,但两者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看似对立,但在现代社会中二者可以相辅相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如何将这些名言警句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布置一篇辩论文章的写作任务,例如结合题目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请结合经典名言和现代社会案例展开论述。要求引用至少两组对立的经典名句,结合实际生活或历史案例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并说明其现实意义。

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孤立看某一句话,片面地抓取某个关键词来立意。而是要综合看两句话,提取关键词“为”与“不为”,一分为二思考,比如人生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取舍,还要有事有不济安之若命的淡泊心态。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选取与议题相关的材料进行解释和证明,表达自己对“为”和“不为”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辩证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要有所作为,什么情况下做出取舍,从而达成最终目标。在辩证写作的过程中,借助深度阅读,提高思想境界,发展人文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发展。在新时期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学习活动中掌握写作思路,分析写作框架。围绕写作主题,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辩论活动,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对问题更加全面的看法,在写作中呈现多元视角,促进学生个性写作。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写作课堂上,教师运用多种策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亮军.高中作文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策分析[J].山西教育(管理),2024,(12):56-57.

[2]张志.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4,(23):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