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故事片剧本写作三技巧《物质、情感、精神》

作者

郭祥增

烟台黄金职业学院 山东烟台 265401

一、物质、情感与精神的诠释

在故事片剧本写作中,人物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物质、情感和精神三个主要因素。物质一般表现为经济上的问题,一般为经济困难,生活陷入窘迫。例如,在《我不是药神》这个电影中,主人公程勇一开始就面临经济上的困境,父亲重病,没钱住院,自己开的店铺生意低迷,家庭因为经济困难而支离破碎,妻子和他离婚,儿子被妻子争夺。种种的一切为主人公日后剑走偏锋做好了铺垫。

情感一般表现在人物在面临金钱和人性双重考验下所做出的思想斗争,在影片中,程勇第一次走私药品是为了挣钱,而第二次走私药品则是为了良知。

精神则是在人物经历过重大变故后的思想改变,这个转变直接与整部电影的思想升华和主题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在影片中,程勇在得知贩卖假药会坐牢,而且判的很重的情况之下,为了让昔日的朋友和客户能够继续吃上低廉的走私药品得以续命后,冒着重大风险进行了自我的思想斗争,一方面是昔日好友相继离去,家属苦苦哀求,另一方面是自己面临坐牢重判,孩子和父亲无人照料的风险。经过了残酷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最终在被抓之后受到了大家的爱戴与感恩。这也直接点明了这部影片的主题,人性与法律的对抗。

二、情感层面的深化与人物弧光

情感层面是剧本中人物塑造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观众是否能够与角色产生共情。在《我不是药神》中,程勇的情感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次事件层层推进的。最初,他的动机纯粹是物质的、利己的——为了解决父亲的手术费、挽回儿子的抚养权。但随着他与白血病患者群体的深入接触,尤其是目击吕受益的死亡、黄毛的牺牲等关键事件,他的情感动机逐渐从“为钱”转向“为人”。

吕受益这个角色的设置极具匠心。他不仅是程勇的第一个客户,更是程勇情感转变的催化剂。吕受益的乐观、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家庭的眷恋,与程勇最初的利益至上形成鲜明对比。当吕受益因断药而病情恶化最终选择自杀时,程勇内心的震撼是巨大的。这一刻,他真正理解了这些患者面临的不仅是病痛,更是绝望。这种情感的冲击直接促使他重新开始贩药,但这次的动机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

这种情感的转变,不仅体现了角色的“人物弧光”,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程勇从一个自私的商人,逐渐成长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勇气的“药神”,这一过程正是通过情感层面的层层铺垫和爆发来实现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痛苦与成长,从而更容易被故事打动。

三、精神层面的升华与主题表达

精神层面是剧本的最高层次,它关乎作品的终极价值和思想深度。在《我不是药神》中,程勇最终的选择不仅是对个人的救赎,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他明知违法仍坚持供药,实质上是在用个人的牺牲对抗不完善的制度,用个体的善行照亮群体的苦难。

程勇的精神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意识的善”,他最初贩药纯粹为了牟利,但在客观上帮助了患者;第二阶段是“有意识的善”,他在目睹吕受益死亡后重新开始贩药,但仍在法律与道德间徘徊;第三阶段是“超越的善”,他宁愿亏本甚至倒贴也要确保患者有药可吃,最终完全超越了个人利益。

这种精神层面的升华,使得影片超越了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上升为对生命权、医疗公平、法律与道德关系等重大社会议题的探讨。程勇的“我不是药神”的自我认知,恰恰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英雄主义—他不是神,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在极端环境下选择了善,从而成就了非凡。

四、物质、情感、精神三者的互动关系

在优秀的剧本中,物质、情感、精神三个层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关系。物质困境是故事的起点,情感挣扎是发展的动力,精神升华则是结局的高潮。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推动人物不断向前发展。

物质层面为故事提供现实基础。在《我不是药神》中,程勇的经济困境、患者们的医疗费用问题,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压力。这些物质层面的问题让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代入感。观众能够理解程勇最初的选择,因为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情感层面是连接物质与精神的桥梁。程勇通过与患者们的接触,建立了情感联系,这种联系让他逐渐超越物质层面的考量。当他看到吕受益因为吃不起药而选择自杀时,情感上的冲击让他无法再仅仅从经济利益角度思考问题。情感成为他转变的关键催化剂。

精神层面则是物质和情感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程勇在物质和情感层面都经历了足够的磨练后,他的精神升华就显得水到渠成。最终,他选择牺牲个人自由来换取患者的生命,这个决定虽然看似突然,实则是前面所有积累的必然结果。

这种三层结构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在很多优秀的故事片中,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结构设计。比如在《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最初也是出于经济利益雇佣犹太工人,后来逐渐产生情感联系,最终不惜倾家荡产保护他们。这种由物质到情感再到精神的发展路径,能够让人物的转变更加真实可信。

五、三技巧在剧本创作中的实际运用

在具体的剧本创作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物质、情感、精神这三个技巧呢?

首先,在人物设定阶段,就要明确人物的物质需求。这个需求应该是具体、紧迫且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比如程勇需要钱给父亲做手术、保住儿子的抚养权,这些需求都很具体,观众能够立即理解其重要性。

其次,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具体事件逐步推动情感层面的转变。这些事件应该是渐进的,让角色的转变有足够的铺垫。在《我不是药神》中,程勇的情感转变是通过与吕受益、黄毛、牧师等配角的互动逐步实现的。每个配角都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共同促成了程勇的转变。

最后,在故事高潮部分,要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这个冲突应该是角色面临的最艰难选择,往往需要在个人利益和更高价值之间做出抉择。程勇最终选择继续贩药,明知会坐牢也要帮助患者,这个选择就是他精神升华的标志。

六、结语

综上所述,物质、情感、精神是故事片剧本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物的行为动机、心理变化和价值选择,是推动故事发展、深化主题表达的关键所在。《我不是药神》正是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精准把握和深刻刻画,才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感人至深的角色,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安忆 . 小说写作讲稿 [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2] 陈凯歌 . 电影艺术与叙事结构 [J]. 电影艺术 ,2020(3):45-50.

[3] 罗伯特·麦基.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4] 刘恒 . 剧本写作中的角色塑造与情感表达 [J]. 中国电影市场 ,2019(5):67-71.

[5] 斯奈德·布莱克 . 救猫:电影编剧指南 [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