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运用游戏导入法提升小学生参与心理课堂的策略探索

作者

郑嘉桃

珠海市斗门区第二实验小学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其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而心理课的教学效果,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由于兴趣不高,参与度不高,从而导致心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心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如何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才是心理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心理课游戏导入法运用现状

(一)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1. 学生对心理课的兴趣情况

问卷结果显示, 89.16% 的学生对心理课感兴趣,其中 40.93% 的学生喜欢上心理课是因为心理课有游戏, 31.9% 喜欢研究心理学知识,23.95% 喜欢给老师上课。这表明学生对心理课的兴趣高度依赖游戏化设计。然而,仍有 10.84% 的学生对心理课兴趣缺失,主要原因是课程枯燥( 39.71% )和学习动力不足( 36.76% )。

2. 游戏教学授课情况

在被调查的 8 所学校中,心理课主要授课方式以游戏为主 (54.1%) ,情景表现 (17.77% ) 和小组讨论 (16.81%) ) 次数最多,自述使用率最低(3.03%) 。这说明游戏已成为心理课堂的主要教学形式,但仍有一定比例的课堂采用传统教学法。在游戏教学中,学生专注力较高( 79.2%⟩ ),愿意积极参与课堂( 90.44% ),能有序参与活动( 73.39% ),乐于分享(59.6%)。

3. 游戏导入法授课情况

对心理教师心理课导入方式进行调查, 45.58% 的课堂以游戏导入法开展,情景表演( 22.07% )、小组讨论( 17.29% )次之,自我书写( (3.51%) )使用率最低。在游戏法导入中,学生专注力较高( 86.93% ),愿意积极参与课堂( 90.76% ),能有序参与活动( (74.1%) ),乐于分享( 62.71% ),各项水平都明显高于课堂不良行为。然而,仍有 37.29% 的学生不愿主动分享,可能与安全感不足或表达引导策略缺失有关。

4. 学生对游戏导入法的期望

90.04% 的学生希望教师用游戏导入法上心理课,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占 9.96% 。这说明学生接受游戏导入法的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核心挑战在于学生协作能力不足, 62.47% 的同学不配合游戏规则,需通过规则设计、小组分工等方式优化。次要问题为游戏趣味性( 11.95% )和规则复杂度( 22.07% ),需简化流程并增强互动性。

(二)影响学生学习经历的教师授课方式

教师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影响呈现两极分化,可能与教师对游戏设计的掌控力差异有关。后续还会结合数据进一步分析。

三、应用游戏导入法,提升小学生心理课堂参与度策略

(一)提升学生兴趣与参与积极性

推出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心理健康相关的游戏。具体来讲,在讲授情绪管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选卡的方式,为学生设计“情绪表情卡片”游戏,对不同的情绪感受进行描述与分享。这样一种游戏式的授课方式,既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又能使自己加深对情绪经营的认识,加深自己实际运用的本领。

( 二) 创设情境,促进知识理解

游戏导引法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实际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更直观地理解与感受。例如,在教授“自信”主题时,可组织“自我介绍”游戏。通过这种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展示个人特长和特长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内涵,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的目的。此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促进了知识向实际生活的迁移。

(三)培养综合能力,助力全面发展

游戏介绍法在有效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课堂参与率。比如团队协作类的游戏,需要同学们一起合作,一起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同学们的协作意识,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同时,游戏中的竞争与挑战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抗挫折能力和

竞争意识的锤炼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呈现与分析

就拿《我的英雄之旅(挫折教育)》这本小学 4 年级的心理课来说吧。教师设计了课前“寻找碎片”的闯关游戏,设置了不同难度的花纹片段 ( 简单而复杂 ),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斗志是激发的,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激动的。暖身活动确保全员参与,通关环节要求全班合作记忆、拼合碎片,最终复原指定人物形象。这一过程增强了仪式感与沉浸感,自然导入课程主题。在游戏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和感受的分享,使自己对与挫折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一步加深。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游戏导入法的接受度较高,对这种教学方式普遍比较喜欢。他们认为,游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心理课的参与感。 另外,学生反馈指出,通过游戏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比较生动有趣,也比较好记。整体而言,小学心理课采用的是很好的游戏导入法。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小学游戏导入法经过实际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发现,对于提升心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学生参与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游戏导入法配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寓教于乐。而且游戏导入法可以把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和具体的游戏情景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总之,《小学游戏导入法》不仅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而且在心理教育上,学生在学习上也更有深度。

(二)建议

1. 教师要设计适合自己的游戏活动,保证游戏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结合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3.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及时反馈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游戏中去,使游戏效果更好的提高。

4.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游戏后的总结与反思工作,帮助学生把游戏中的经验转化为对心理学知识的认识与运用,并以此推动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孟芬. 中学心理课堂要注重有效性[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9):36

[2] 陈晓艳 . 探究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 2020, (09): 177.

[3]耿永红. 例谈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设计[J].新课程研究 ,2011(231):141-145.

[4] 黄俊霞.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3):10-12.

[5] 黄 建 玲 . 对 幼 儿 规 则 游 戏 的 探 讨 [J]. 学 前 课 程 研究 ,2008(6):33.

[6] 黄俊霞 , 姚本先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 概念、问题及策略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6):7-9.

[7] 黄国英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06:9-12.

[8] 黄斯瑜.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策略.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 当代家庭教育.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