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彝族学生学习动机与文化教育结合的研究

作者

尔古阿敏

喜德县民族中学

引言: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认同与文化融合的过程。对于彝族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民族文化影响,其背后承载着传统习俗、语言环境与集体意识的力量。如何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提升学业成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的关键议题。探索学习动机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也为民族地区教育公平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彝族文化背景下初中生学习动机的特征

彝族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中对集体荣誉、家族责任和社会认同的重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他们在学习中往往不仅追求个人成绩的提升,更强调对家庭和集体的回报。语言环境和民族习俗使得学生在知识接受方式和学习态度上表现出差异,例如对口头表达与实践性学习的偏好。这种文化背景赋予了学习动机以独特的群体色彩,同时也带来了学习方式与主流教育模式的差距。

在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彝族家庭将教育视为改变命运和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但受限于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动力常常在期望与现实之间产生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学习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学习条件不足和文化差异可能削弱持续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张力既反映出民族学生内在动机的复杂性,也揭示了文化因素对教育行为的深刻作用。

彝族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呈现出明显的双重取向。一方面,他们受传统文化影响,倾向于遵循长辈的期望和社会规范,将学习视为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他们也逐渐展现出追求个人成就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双重动机既是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教育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象。理解并把握这种特征,对于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教育融入对学习动机的促进作用

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入能够显著提升彝族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当课程内容与民族文化产生联系时,学生容易在熟悉的文化符号与知识体系中找到共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将彝族历史、传统歌舞或民间故事引入课堂,不仅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还能增强他们的自豪感与归属感。这样的文化认同感在无形中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的融入也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与接受度。由于彝族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与主流教育存在差异,如果教学完全脱离他们的文化背景,往往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隔阂。通过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民族语言元素、生活实践活动和社区文化资源,教师能够搭建起传统与现代教育的桥梁。这不仅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还能让他们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逐渐建立起自信心,从而更持久地保持学习动机。

文化教育的融入还具有引导学生形成长远学习目标的作用。彝族学生在接触到本民族文化与现代知识的结合时,容易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的关键途径。这种价值层面的认识能使学生从“ 要我学” 转变为“ 我要学” ,实现学习动机的内化和提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支持的作用,通过尊重文化差异、强化文化认同与拓展发展视野,帮助学生在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的交汇点上找到动力源泉。由此可见,文化教育的融入不仅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学习动机与文化教育结合的路径探索

学习动机与文化教育的结合需要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形成系统路径。首先教育目标的设定应充分体现文化多样性,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通过构建符合彝族学生认知特点的课程框架,将知识传授与文化认同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解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逐步形成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持久的学习动力。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推动他们在价值层面上实现自我激励。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促进学习动机与文化教育融合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学习、合作探究和情境教学等方式,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实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利用民族节日、习俗和艺术形式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获得知识,并在互动中培养责任感与合作精神。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习不再停留于被动接受,而是转化为积极探索的过程。

家庭与社区的参与对于路径探索同样不可或缺。彝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来源于学校教育,还深受家庭期望和社会氛围的影响。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例如,邀请长辈讲述民族历史故事,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能强化他们对学习价值的理解。这样,学习动机便不再是外部压力的产物,而是内心认同与社会责任的统一。通过教育目标、教学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多维结合,能够为学习动机与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可持续的路径。

结语:

彝族初中生的学习动机深受文化背景影响,而文化教育的融入为激发内在动力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课程内容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学生能够在认同与自豪中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创新,学生能够在实践与互动中实现自我驱动。学习动机与文化教育的深度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学业水平,也为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可行路径,对推动教育公平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瑞霞.表征视角下彝族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 蒋登飞. 彝族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23.DOI:10.27347/d.cnki.gssdu.2023.000078.

[3]刘怡帆.基于循证实践的彝族初中生几何变换思维水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4.DOI:10.27347/d.cnki.gssdu.2024.00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