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马宇洁 陈宛妮 乐张洁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摘要】: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精神在体育运动领域的体现,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五育并举,坚持三全育人,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素养的必然要求。然而,各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匮乏、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宣传,以中华体育精神铸魂育人,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课题项目】2023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JT2023E96;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精神,千百年来中国精神引领各民族奋勇向前、不懈奋斗,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薪火相传。中华体育精神正是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生动体现,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精神,并具体体现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精神内涵。中华体育精神不仅蕴含了爱国、公平、拼搏、奋斗等中国人民共同珍视的道德品质,更是中国体育的灵魂和精髓,激励着体育健儿在赛场上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1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同时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展现鲜明时代价值。”充分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阐释,需要以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精神传承的方式推动中华体育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承担起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使命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学理性、实践性及生命力,为精神血脉的延续与守护嵌入品格鲜明、经久不衰的“血肉”和“骨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展体育事业、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承载着祖国的未来与无尽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不仅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中华体育精神中所包含的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顽强拼搏等优秀精神品质,亦有助于健全青少年人格,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塑造,使其成长为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是新时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和教育任务。
2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
调查显示,尽管许多高校、中小学已经开始将中华体育精神嵌入思政教育的课堂内容中,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局限性导致的思政教育内容与中华体育精神融合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特点,学生听课效率较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无法有效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思政教学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缺乏具备体育和思政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资源,教材中缺少相应的内容,难以有效实施体育思政融合教育。诸多原因导致了学校对于中华体育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步开展、协同发展上进展缓慢,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单一,教师融合中华体育精神的教学方案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有效缓解这些困境,我们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动中华体育精神在青少年思政教育中的深度融入和发展。
3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的途径
首先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那些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高校思政课。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思政课堂要结合党的最新理论,将中华体育精神作为重要专题进行讲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同时,树立体育课程等各类课程的“大思政”观念,形成长效协同工作机制,发挥各科教师的专长,探索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方式。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引导学生结合民族精神气质与品格把握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
第二是要提升教师运用中华体育精神的能力。一方面,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探索与创新,不断优化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形式,提高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协同推进的形式,挖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潜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以教学竞赛的方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教学技能和授课质量,促进经验交流,探索更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中,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三是要推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校要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增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入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及本质。组织青年宣讲团,定期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同时,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校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校园体育赛事中,引导青少年体验运动的快乐,更好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工作中的动力,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不断突破自我。
第四是要丰富中华体育精神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开设创新新、趣味性、专业性并重的线上主题教育培训、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排演情景剧目,通过还原中国体育健儿的艰苦训练和比赛的重要时刻,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自觉投身中华体育精神的宣传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校园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定期向师生推送相关的优质文章或视频内容,向青少年传播体育故事和中华体育精神,巩固壮大校园宣传阵地。同时,注重社会宣传的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强化宣传引导,多措并举,多点发力,营造浓厚氛围。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代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理念、气度和神韵,是体育精神在我国的创造性发展。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引导青少年形成团队协作、顽强拼搏、公平竞争、敢于挑战精神,塑造人格、锻造品格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贯彻五育并举,坚持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优势,以中华体育精神铸魂育人,为持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富学,赵鹏.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OL].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4(04):1-10.
[2]渠彦超.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困境与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6):65-69.
[3]兰洋,肖劲翔.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6):86-95.
[4]陈凯琳,王盈盈,左逸帆.学校体育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辽宁体育科技,2024,46(02):113-118.
【作者简介】
[1]马宇洁,女,山西晋中理工学院教师、团务工作中心助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陈宛妮,女,山西晋中理工学院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乐张洁,女,山西晋中理工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