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综合应用与实践
尚书
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近些年,我国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逐步提高,聚焦于诸多类型的安全事故。其中,与天然气有关的安全事故受到了广泛关注[1]。这些安全事故暴露出天然气企业在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方面的不足,迫切需要得到重视。本文将对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综合应用与实践策略展开进一步论述。
一、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重要性
(一)保障人员安全
甲烷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易燃易爆的特性。在天然气泄漏事件中,甲烷在遭遇明火、静电火花后,将可能引发火灾或者爆炸事故,对工作人员造成生命威胁。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天然气在高压输送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管道腐蚀、操作失误等原因,出现泄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2]。如果想要从源头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天然气企业需要重视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危险源识别可以让天然气企业快速分析、确定所需要考虑与预防的风险,而风险评价可以进一步确定风险等级,使得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更加科学化。在天然气企业的干预下,人员的生命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二)减少环境污染
天然气企业是否能够履行好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职责,不仅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还关系到社会环境保护与治理[3]。例如,在发生天然气泄漏事件后,大量甲烷会渗透在空气中,产生温室效应,加剧全球的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存。再有,在天然气开采和处理的过程中,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可能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被排放至大气环境,以直接、间接等方式破坏生态环境。为规避此类问题的发生,天然气企业履行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职责,便成为了重中之重[4]。通过完善的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体系,天然气企业可以有效优化现有的生产工艺,并且围绕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制定应急预案,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污染扩散的控制,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二、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综合应用与实践策略
(一)建立健全危险源识别体系
天然气企业生产运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风险控制人员需立足企业实际需求和国家安全生产标准,精确识别危险源。以某天然气处理厂为例,风险控制人员从设备、工艺、环境、人员操作等多维度出发,对厂内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时,发现部分老旧阀门的密封性能下降,存在天然气泄漏风险;在分析工艺流程时,发现某环节的温度控制不稳定,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并引发安全隐患。他们将这些潜在风险汇总分类,为后续风险评价奠定基础。同时,企业采用现代化、系统化工具,结合行业标准,确保危险源识别可靠全面,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复盘检查,保证危险源清单与
时俱进。
(二)提升风险评价与监测能力
现代化科技发展,为天然气企业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提供更多可能。某天然气企业引入智能化手段,利用风险矩阵工具,将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作为区分标准,对不同风险类型进行科学分级管控。通过智能化技术,将风险矩阵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呈现,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类型一目了然。在一次风险监测中,智能化系统提示某区域的风险评价等级从低风险变为中风险,风险控制人员迅速调整应对方案,加强该区域的巡检力度,及时排查并处理了一个潜在的设备故障隐患,将风险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三)增强全员的风险控制意识
部分天然气企业因忽视人员教育,导致工作人员参与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积极性不高。某天然气企业为改变这一状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 安全第一” “ 风险预防为先,治理为辅” 等理念融入文化体系,通过定期思想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播文化。同时,建立顺畅的安全隐患反馈机制,鼓励工作人员主动汇报。有一次,一名一线工作人员发现一处管道连接部位有轻微泄漏迹象,及时上报后,企业迅速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企业对该工作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有效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良好的风险控制氛围。
结束语: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对天然气企业意义重大,直接关系企业经济效益和人员生命安全。天然气企业应构建完善危险源识别体系,风险控制人员多维度分析风险并利用智能化技术分级管控,同时加强安全教育与思想建设,以物质激励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本文探讨为天然气行业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展明,梅林.基于危险源与隐患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2023,49(12):89-93.
[2]石斌,刘润滋.半导体企业危险源特征与评价案例分析[J].化工管理,2021,(31):87-88.
[3]刘芳,袁宗胜.基于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实验室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J].广东化工,2021,48(19):226-227+218.
[4]吕东南.试析完善安全生产评价体系的思考[C]//“ 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 论文集.铁岭经济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14:452-455.
[5] 李秋利. 天然气压缩机维修过程中的危险评价[J]. 天津科技,2008,(0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