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教师如何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课后娱乐习惯

作者

肖晓文

罗源县实验幼儿园 福建省福州市 350600

引言

在儿童早期,是塑造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课余的休闲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产品的广泛使用和娱乐形式的日益丰富,一些儿童开始对观看短视频、玩电子游戏等消极娱乐方式产生依赖,这不仅可能对他们的视力造成损害,还可能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社交技能退化等负面效应。幼儿园的教师们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指导者,承担着引导儿童建立健康课余休闲习惯的重任。通过采取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儿童挑选积极向上的休闲活动,对于推动儿童的全面成长和塑造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幼儿课后娱乐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娱乐方式单一化与被动化

在现代生活环境下,许多幼儿的课后娱乐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家长因工作繁忙,常以平板电脑、手机作为 “ 电子保姆” ,导致幼儿长时间观看动画片、玩益智类手游。这种被动式娱乐使幼儿缺乏主动探索与实践,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发展受限。据调查,部分幼儿每日接触电子屏幕时间超过 2小时,远超幼儿健康用眼标准。

(二)缺乏身体锻炼与社交互动

受家庭居住环境与安全因素影响,幼儿户外活动时间不足,传统游戏如跳绳、捉迷藏等逐渐被室内娱乐取代。同时,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幼儿课后与同龄人互动机会减少,易形成孤僻、自我中心的性格特点。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幼儿更倾向于独自进行娱乐活动,不利于其社交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娱乐内容缺乏教育性

部分幼儿接触的娱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短视频、网络动画存在情节夸张、价值观模糊等问题,易对幼儿认知发展产生误导。此外,幼儿在选择娱乐活动时缺乏自主性与判断力,若未得到及时引导,可能陷入低俗、无意义的娱乐行为,影响心理健康与品德养成。

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健康娱乐需求

(一)认知发展特点

3 - 6 岁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直观、生动的事物充满兴趣。他们通过感官探索世界,需要丰富的实践活动来积累经验。健康的课后娱乐应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如通过拼图、积木搭建等活动,锻炼其观察力、想象力与空间思维能力。

(二)身体发展需求

幼儿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运动促进骨骼生长与肌肉发育。跑、跳、攀爬等大肌肉运动,以及捏、拼、画等精细动作训练,对幼儿身体协调性与灵活性发展至关重要。选择户外游戏、手工制作等娱乐活动,能有效满足幼儿身体发展需求。

(三)社会性与情感发展需求

幼儿在与同伴、成人的互动中学习社会规则与人际交往技能。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等娱乐活动,有助于幼儿理解他人情感,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同时,积极的娱乐体验能增强幼儿自信心与成就感,促进其情感健康发展。

三、幼儿园教师引导幼儿形成健康课后娱乐习惯的策略

(一)课堂教育渗透与示范引导

课程设计融入健康娱乐理念: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将健康娱乐活动与五大领域课程相结合。在语言活动中开展故事表演,培养幼儿表达能力;在科学活动中组织自然探索,激发幼儿好奇心。通过课程引导,让幼儿认识到多样化娱乐活动的价值。

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在班级活动中以身作则,积极参与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带领幼儿进行户外写生、集体舞蹈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幼儿感受到健康娱乐的乐趣,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娱乐习惯。

(二)培养兴趣,丰富娱乐活动类型

发掘幼儿兴趣点:教师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如有的幼儿喜欢绘画,有的擅长运动。根据幼儿兴趣,提供多样化的娱乐材料与活动方案,如为绘画爱好者准备丰富的画材,为运动型幼儿组织趣味运动会,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

推广传统与创新娱乐活动:将传统民间游戏如丢沙包、翻花绳引入幼儿课后娱乐,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开发新颖的娱乐活动,如亲子科学小实验、环保手工制作等,拓宽幼儿娱乐选择范围。

(三)家园合作,强化教育一致性

加强家园沟通:教师定期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健康课后娱乐的重要性,普及幼儿身心发展知识。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幼儿课后时间,减少电子设备使用,增加亲子互动与户外活动。

开展家园共育活动:组织亲子运动会、家庭手工比赛等活动,促进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健康娱乐。鼓励家长在家中创设适宜的娱乐环境,如设立阅读角、游戏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娱乐资源。

(四)建立激励机制,巩固良好习惯

正向鼓励与反馈:教师对幼儿参与健康娱乐活动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如发放小红花、进行班级展示等。通过积极的反馈,增强幼儿的自我认同感,激发其坚持良好娱乐习惯的动力。

制定班级娱乐规则:与幼儿共同制定班级娱乐活动规则,如轮流使用玩具、爱护活动材料等。通过规则约束与引导,帮助幼儿养成遵守秩序、爱护物品的良好习惯,保障娱乐活动有序开展。

四、幼儿园教师引导幼儿健康娱乐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某幼儿园大班部分幼儿存在沉迷手机游戏、不爱参与户外活动的问题。在班级活动中,这些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与同伴互动较少,身体素质与社交能力发展滞后。

(二)引导措施实施

兴趣激发:教师观察发现部分幼儿对恐龙感兴趣,便组织 “ 恐龙探秘”主题活动,包括恐龙知识讲解、恐龙模型制作、恐龙角色扮演游戏等,吸引幼儿参与。

家园协作:教师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减少幼儿手机使用时间,周末带幼儿参观自然博物馆、进行户外徒步。同时,在班级微信群分享亲子游戏方案,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娱乐活动。

榜样引领:教师邀请班级中积极参与健康娱乐活动的幼儿分享经验,如讲述自己在绘画、踢球中的乐趣,带动其他幼儿参与。

(三)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两个月的引导,该班级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手机使用时间明显减少。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更加活跃,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家长也反馈幼儿在家中的娱乐方式更加健康有益。

五、结论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引导幼儿形成健康课后娱乐习惯方面。他们通过课堂教育的渗透、兴趣的培养以及与家庭的合作等多种策略,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摆脱不良娱乐方式的影响,而且能够促进幼儿在认知、身体、情感以及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不断优化和调整引导方法,与家庭、社会携手合作,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帮助幼儿养成那些能够让他们受益终身的健康娱乐习惯。

参考文献

[1]黄佳妮.有效利用课后反思与评析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J].试题与研究,2020,(15):128.

[2] 卢 小 云 . 游 戏 在 幼 儿 教 育 中 的 重 要 性 及 应 用 [J]. 时 代 教育,2017,(22):212.

[3]王若楠.通过课后反思与评析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J].学周 刊,2015,(15):124-125.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5.1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