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5G 技术与广播电视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分析

作者

牛满江

巴音郭楞融媒体中心 新疆库尔勒 841000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商用部署逐渐扩展,其应用场景已从初期的话音与移动互联网服务延伸至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和多元媒体传播等多个关键领域。5G 技术所具备的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性低时延通信和大规模机器类通信三大应用场景,恰好与广播电视行业在超高清内容传输、实时互动体验以及多终端同步分发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国家相关政策亦积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借助先进通信技术构建现代化广播电视传播体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视听服务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分析5G 技术与广播电视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不仅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也成为学术与产业发展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5G 技术与广播电视融合发展的创新应用价值

(一)提升超高清视频内容传输效率与稳定性

5G 技术所提供的高速率与低延时网络环境为超高清视频信号的稳定传输奠定了坚实基础,传统广播电视内容受限于传输带宽往往难以实现大规模超高清内容的分发和制作,而借助5G 网络可有效突破这一瓶颈,不仅使4K 乃至8K 超高清节目的实时直播成为可能,更显著降低了传输过程中的延迟与抖动现象,从而为终端用户提供更为流畅和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减轻传统广播网络在高峰时段的负载压力,为媒体机构优化内容分发策略提供更多技术可能性[1]。近两年,中央广播电视台的春晚就采用了4K 低延时传播技术,让超高清5G 直播成为可能。

(二)推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智能化与协同化

5G 技术与广播电视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传统内容制作模式,其大带宽和广连接特性使得多路高清视频素材的实时回传与云端协同制作成为可能,技术人员就能够基于低时延网络实现异地实时编辑与内容协作,利用融媒体协作生产平台进行异地实时编辑与新闻快速传输,大幅提升新闻直播和大型活动制播的响应速度与制作效率,同时结合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内容自动标签化、智能剪辑和实时特效处理,进一步优化制作流程并降低人力成本,为媒体内容生产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三)扩展广播电视服务的覆盖范围与节目信号接收方式

依托5G 网络高容量与广覆盖的特性,广播电视服务得以摆脱传统有线与卫星传输的物理限制,在移动场景和偏远地区实现更灵活和广泛的内容覆盖,用户不再依赖固定接收设备,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收高质量视音频内容,这种无缝衔接的传播方式显著增强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及性,也为开辟了新的用户触达渠道,为构建全域覆盖、移动优先的新型传播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促进视听内容与多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

5G 环境下的广播电视不再局限于单向内容播发,而是逐步融入智慧城市、物联网、远程教育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借助高可靠性与低延时通信能力,广播电视内容可与其他数字服务结合形成复合型信息产品,例如利用 5G 传输链路搭建广电大厦至库鲁克山发射站传输通道,传输6 套广播信号、40 多路标清电视卫星信号,同时将库鲁克山发射站的16 路高清监控摄像头信号、发射机状态信号和卫星接收机状态信号传输至广电大厦,这一案例就是5G 传输系统的生动注脚。

二、5G 技术与广播电视融合发展的创新策略与方案

(一)构建基于5G 架构的新型融合传输体系

为适应超高清视频与沉浸式媒体内容的传输需求,全国广播电视机构和融媒体中心积极推进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与5G 网络的深度耦合,这种耦合不仅体现在物理层面的网络互联,更需要在协议架构中在业务逻辑层面实现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支持大带宽低延时特性的专用通信通道与边缘节点。特别是基于5G 多播广播服务的资源调度机制与动态分配方案,使传统单向广播与双向交互业务得以协同传输,这种协同不仅涉及传输信道的共享,更需要业务管理平台的统一调度与智能分配,从而在保障内容高质量覆盖的基础上提升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为多样化业务形态提供更为灵活和可靠的底层支撑,最终形成一张能够同时承载传统广播电视业务与新型交互式媒体服务的融合网络体系。

(二)推动制播流程的云化与智能化重构

依托5G 网络和固定专线的高可靠连接能力,将采集、编辑、渲染等核心制播环节迁移至云端,构建基于本地的分布式协同制作环境,这种云化重构不仅涉及基础设施的云化迁移,更需要针对媒体处理特性设计专用的云原生架构与容器化部署方案。的新闻和栏目记者、编辑及直播技术人员可通过远程接入方式实现多地实时协作与资源共享,这种协作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权限管理机制与版本控制系统,确保制作过程的安全性与一致性,降低传统制作模式对本地硬件设施的依赖,同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完成自动写稿、自动编辑、语音识别、内容编目、素材管理及自动化成片等任务。这种流程重构需要充分考虑现有工作习惯与新技术之间的适配关系,通过渐进式变革实现技术赋能与工作效率的平衡,全面提升内容生产质量与运营效率,为在数字化时代的竞争力提升提供核心支撑[2]。

(三)建立跨行业协同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

针对5G 技术与广播电视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接口不统一、协议互操作性弱等问题。流媒体传输协议需支持多种网络环境下的自适应传输能力,网络切片配置要满足不同业务对服务质量的需求等级,安全管控机制则需覆盖内容传输、存储与访问的全生命周期。通过推动标准化进程降低系统集成与业务部署难度,促进不同平台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为产业融合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依据,最终形成一套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开放标准体系。

(四)培育兼具广播电视与通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面对技术融合带来的业务变革,应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与知识体系更新,这种人才培养应当采用多层次、多途径的培养模式,涵盖短期技能培训与长期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总结

综上所述,5G 技术与广播电视的融合发展正在重塑传统媒体行业的生态格局,其创新价值不仅体现在传输效率提升与覆盖范围扩展等基础层面,更深入到内容生产模式革新与跨行业生态重构等深层领域。随着5G 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广播电视将进一步融入沉浸式传播、智能感知与数字孪生等新兴应用场景,最终构建形成以用户为中心、以智能为驱动、全域覆盖、虚实融合的新型传播范式,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晓亮. 5G 技术赋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 21 (20): 25-27.

[2]同智巍. 5G 技术助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J]. 数字传媒研究, 2023, 40 (08):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