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展战略下赣南地区危重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
钟红发 朱立军 应辉 郭伯文 陈功群 魏世强 饶文涛 曾志成
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创伤是中国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严重危害社会生产力[1]。目前赣南地区缺乏完善且具特色的危重创伤救治体系,导致患者救治率低、致残率高。因此,建立一套适合赣南地区的危重创伤救治体系迫在眉睫,这不仅能提高当地危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还能对区域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赣南地区总面积约 39379.64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 897 万人。该地区每年因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的创伤事件约20-30 起。此外,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事故也呈上升趋势,年均发生5000-6000 起。赣南地区共有各级医疗机构 4000 余家,其中三级医院 10 家,二级医院50 家,基层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940 家。基层医疗单位中,具备创伤急救能力的仅占 30% ,且急救设备陈旧、短缺,如心电监护仪配备率仅为 60% ,除颤仪配备率为 40‰ 。专业创伤救治医护人员匮乏,每十万人口中创伤外科医生仅 3 名,且分布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地区,乡镇及偏远山区严重不足。
(二)实验方法
1.合作借鉴: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展开深度合作,深入学习其先进的危重创伤患者救治模式和管理经验,结合赣南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打造具有赣南特色的救治体系。
2.信息收集与人员培训:全面收集赣南地区创伤救治的基础信息,包括各医院的救治能力、资源配置、患者流向等。同时,招收学员进行系统培训,涵盖急救知识、操作技能、团队协作等方面,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
3.体系构建:积极构建警医合作体系,与公安部门(如 120、110 等)、交通部门紧密协作,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警医联动。针对转运困难患者,计划引入直升机转运,扩大院前急救半径。提升硬件设施,构建多功能手术室,满足不同类型创伤手术需求。
4.流程优化:采用标准评估方法(如CRASH PLAN 法)快速评估患者伤情,完善院外急救措施,包括止血、固定、呼吸支持、液体复苏等。搭建信息化平台,促进院前与院内信息实时对接。优化院内急救流程,提前启动院内创伤救治团队,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先治疗后收费[2]。
5.多学科协作与功能重建:构建多学科诊疗模式,由急诊外科主导,联合有脑外,骨科,普外等多学科团队协同治疗。注重创伤后功能重建,在南方医院专家组指导下制定手术方案,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6.专家协调与人员培训:建立专家全程负责追踪制度和核心成员备班制度,由专家统一协调指挥,确保救治高效进行。对基层医院和乡镇医院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吸纳蓝天救援队等非医疗单位参与,提升整体救治能力[3]。
(三)观察指标
收集救治体系建立前后以下指标数据:患者院前转运时间、伤情判断准确率、初步信息收集准确率、信息交流及时率、入院前救治准备完善率、入院急救措施落实率、多学科诊疗及时完善率、创伤后功能恢复良好率、专家协调指挥有效率等,对比分析救治体系建立前后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的变化情况。
(四)研究计数统计
运用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采用χ ²检验。以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表1 前后效果对比

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其他类似地区开展危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结果显示,救治体系建立后,各项观察指标均较建立前有显著改善( P<0.05 ),表明赣南地区危重创伤救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讨论
本研究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展战略下,针对赣南地区特点建立了危重创伤救治体系。通过与南方医院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优化,有效整合了区域医疗资源。警医联动机制的构建,显著缩短了院前转运时间,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机。标准化伤情评估方法和完善的急救措施,提高了伤情判断准确率和急救效果。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实现了院前与院内信息的无缝对接,保障了救治流程的顺畅。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各学科优势,提高了复杂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专家统一协调指挥和人员培训,提升了救治团队的整体水平和协作能力[4-6]。
四、结论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展战略下,建立赣南地区危重创伤救治体系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本研究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救治体系,经实践验证,有效提升了赣南地区危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力,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和患者功能恢复率。该体系的建立不仅为赣南地区居民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赵兴吉,都定元.创伤急救体系建设与发展[C]//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 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2019.
[2]王艳华,张亚军,姜保国,等.创伤救治体系服务流程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13(6):1-3.
[3]何武兵,陈锋,陈品华,等.严重创伤救治"三位一体"福建经验[J].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24,12(2):89-92.
[4]晋小祥,刘燕,马继民,等.综合创伤中心模式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探索[J].中国急救医学,2024,44(9):779-782.
[5]杨俊,李旭红,韦柳萍,等."三一"联动建设创伤救治单元,提升基层创伤救治 能力[J].中国农村卫生,2024,16(2):38-41.
[6]佚名.基于 5G 急救云平台构建严重创伤患者一体化救治体系——丽水市人民医院高级创伤中心建设[J].卫生经济研究,2024,41(4):F0002.
基金:赣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编号:GZWJW2024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