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业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

马春杰

吉林省梅河口市红梅镇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

引言

农业种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稳定以及农民的生计。在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约束加剧和环境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因过度依赖资源投入、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实现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而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推动农业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入研究这些技术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一)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对水资源的精准调配与高效利用,有效缓解农业用水紧张问题。滴灌技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以点滴的方式缓慢供水,减少水分蒸发与渗漏,极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喷灌技术则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农田,模拟降雨过程,可根据作物需水情况灵活调节水量和灌溉时间。此外,智能灌溉系统结合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条件等数据,自动控制灌溉设备,实现按需供水,进一步提升节水效果与灌溉管理的科学性,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水资源匮乏区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新型肥料应用技术

新型肥料应用技术致力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对环境的污染。缓控释肥料通过特殊的包衣或化学合成技术,使肥料养分缓慢释放,延长肥效期,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避免因肥料集中释放导致的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的固氮、解磷、解钾等功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同时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这些新型肥料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还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技术

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技术旨在合理规划和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轮作、间作、套种等种植模式,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对环境的需求,合理安排种植顺序和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资源,减少病虫害发生,改善土壤肥力;土地平整与改良技术通过对地形的改造和土壤的培肥,提高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力,使贫瘠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为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土地基础。

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一)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生态调控为基础,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控制病虫害,如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利用白僵菌抑制病害;物理防治通过设置防虫网、诱虫灯等物理装置,诱捕或阻隔害虫;农业防治则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品种选择等措施,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这些绿色防控技术的综合应用,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又能降低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秸秆还田技术通过机械粉碎、堆肥等方式,将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畜禽粪便经过厌氧发酵制成沼气,实现能源回收利用,沼渣、沼液则可作为优质肥料还田。此外,农业废弃物还可用于生产生物炭、饲料等产品,拓展了农业废弃物的利用途径,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三)农田生态修复技术

农田生态修复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措施,旨在解决因长期过度开发和不当管理导致的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其中,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施用石灰、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等物质,有效调节土壤的酸碱平衡,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湿地生态修复则通过重建或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发挥其天然的净化作用,改善农田排水质量,显著减少面源污染。此外,植被恢复技术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为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保障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持续生产力。

三、生产技术革新

(一)智能种植技术

智能种植技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种植的精准化和智能化管理。传感器实时监测农田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等环境参数,将数据传输至云端进行分析处理,结合作物生长模型,为种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智能农机装备如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机等,能够按照预设程序自动完成播种、施肥、喷药等作业,提高作业精度和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智能种植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精准、可控,推动农业种植业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二)生物技术应用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业中的应用为作物品种改良和生产效率提升开辟了新途径。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准地对作物基因进行修饰,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耐逆境、高产优质等特性的新品种;杂交育种技术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结合优良性状,选育出适合不同生态区域和种植需求的作物品种;组织培养技术则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快速繁殖优质种苗,加速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这些生物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品质,增强了农业种植业的竞争力。

(三)信息化管理技术

信息化管理技术整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环节信息,实现农业种植业的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农业生产管理系统通过对种植计划、农事操作、物资管理等信息的记录和分析,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信息记录和追踪,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消费者信任度。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了农业种植业的整体效益。

结束语

农业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技术革新等多个领域。节水灌溉、新型肥料应用、智能种植等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广,为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仍面临着技术推广难度大、农民接受度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未来,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环保意识,促进各项关键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协同发展,推动农业种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乡村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爱春 . 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实践 [J]. 种子科技 , 2025, 43 (07): 216-218.

[2] 马琳 . 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中的应用 [J]. 新农民 , 2025,(01): 85-87.

[3] 段小平 . 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与有效应用策略详述[J]. 种子世界 , 2025, (01): 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