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天然气经营企业现状及发展的初探

作者

胡世君

雅安市质量检验检测院 雅安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四川雅安  625000

1 市域基本情况

该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市境山脉纵横,地表崎岖,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多,丘陵平坝少。丘陵平坝多分布于河谷两侧,仅占市域面积的 6% ,低山( 500~1000 米)占市域面积的 4%9 。以中山( 1500~3500 米)分布最广,约占总用地的 60% 以上。高山( 3500~5000∗ )占全市总面积的 6% ,全市幅员轮廓成长条形,南北最大纵距约220 千米,东西最大横距约70 千米。 全市幅员面积约 1.5 万平方千米。  全市常住人口 143 万人。

2 天然气企业经营基本情况

2.1 行业规模及结构

截止 2023 年底,全市天然气经营企业 37 家,管道燃气经营企业 18 家,瓶装液化石油气 15 家,液化天然气(LNG)货运车加气站 2 家,压缩天然 (CNG)小型车辆加气站 2家。2024 年,全市天然气使用量为2.79 亿立方。管道天然气企业仅3 家为国有或者国有控股,其余皆民营企业。用户数量少,全市共有城镇燃气用户 26.74 万户,其中非居民用户为 0.51万户;农村天然气用户5.15 万户。

2.2 基础设施现状

全市共有城镇燃气管线 5423 千米(包含城市主管和入户管)。其中建成年限 20 年以下的 5362 千米,建成时间 20~30 年管道 61 千米,城市管网覆盖率达 95% 以上,基本能满足城市居民用气需求。农村管线长度为 2135 千米,建成年限均在 15 年以内,管网覆盖率不足 45% 。我市地形复杂,山地多,地形多以狭长分布,农村居住分散,管道铺设难度大,前期投入资金巨大,严重影响了农村管道天然气的发展。

2.3 经济效益表现

全国城市管道燃气平均盈利率为 8% 左右,我市城市管道盈利率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农村管道天然气公司盈利率约 6.5% ,低于全国平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市场垄断制约行业发展

3.1.1 区域垄断固化

特许经营通常授予企业在特定区域内独家经营权,导致

市场缺乏竞争,企业缺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动力,可能形成“躺赢”模式。一是垄断经营缺乏竞争,用户初装成本高;二是用报装流程繁琐,周期较长;三是用户投诉率逐渐增多,且以 10% 的速度增长,故障响应慢等问题突出。

3.1.2 新主体进入壁垒高

特许经营权期限长,通常为 20-30 年,且通过协议绑定区域或市场,新企业或跨区域运营商难以进入,抑制市场活力。比如我市尝试引入第三方企业时,因与原特许经营企业协议冲突被迫中止。

3.2 基础设施滞后于需求发展

3.2.1 近十年,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对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需要建设大量的管网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该市燃气公司虽数量多,但整体规模小,且多数是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投资的能力不足,新建管网滞后,影响城市化进程。

3.2.2 老旧管网改造缓慢,漏失现象严重。

3.2.3 部分企业的燃气表不能按期更换,既影响计量准确性,又存在安全隐患;

3.2.4 特许经营,加之居住分散,农村地区管网建设投入大,投资回报率低,燃气公司拓展意愿弱,农村地区管网覆盖率低,严重影响农村用户需求。

3.3 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3.3.1 智能化监控覆盖率仅为 20% ,多数企业仍采用传统手段和方法巡线。

3.3.2 管线巡查管护落实不到位,管道沿线设置的警示桩、电子围栏遭人为或畜生的毁坏。

3.3.3 人员教育培训不到位,应急反应能力差

3.4 价格调整机制僵化加剧经营压力

上游气价调价频繁,终端售价相对稳定,导致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成本脱节,居民与非居民用气价格倒挂,企业赢利能力差,个别企业出现亏损。

3.5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3.5.1 减排压力:随着“双碳”政策的出台,天然气在

能源结构中的角色变化,新的环保政策出台,例如,如果国家加强减排,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可能面临更多的政策限制,同时也可能受到可再生能源的竞争。例如:以前使用CNG、LNG 的出租车、货车逐步被的电动车、氢能汽车取代。

3.5.2 经济转型的影响:该市工业结构以高耗能为主,天然气需求量较大,2024 年工业用气 1.2 亿立方,同比增长 28% 。同时,该市作为生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更加严格。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双碳”政策的落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产业发展势必转型,产业转型可能引起能源需求结构变化,影响天然气经营企业的发展。

4. 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4.1 政策依赖性强

特许经营制度固化市场格局,企业缺乏危机意识;政府过度干预定价,市场化改革滞后。

4.2 投资与规划失衡

企业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投入,近年来基础设施投资速度

仅为 3% ,低于用气增长需求 6% 的增长率。

4.3 监管体系不完善

监管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问题”。对于天然气经营企业,能源、市场监管、住建、经信、应急管理、生态环保、公安、消防等部门均有管理权,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交叉重叠。一旦发生监管问题,相互推诿扯皮。

4.4 技术与管理水平落后

智慧燃气系统覆盖率低,员工专业培训不足年均不足20 小时/ 年,数字化转型缓慢。

5. 问题解决路径

5.1 优化市场结构,激发竞争活力。

5.1.1 推行“特许经营 + 区域竞争”模式,划定多个供气分区引入优质企业竞争。比如:建立“输”、“供”分离体制,在一定区域内,由中国石油或中国石化等上游输气公司统一建设管网,终端可以引入多家公司经营供气,区域内用户自主选择供气公司,在同一区域内形成良性竞争,避免传统“特许经营”竞争不充分的弊病。

5.1.2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打破国企

垄断。地方人民政府应从政策、投资环境、融资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参与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提供方便。

5.2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5.2.1 多方筹措改造资金,加快老旧管网改造。一是争取政策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采取向银行、小贷公司借贷,筹措部分管网改造资金。二是向中央、省、市争取管网改造专项资金支持,采取政府补助、企业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筹措管网改造资金。

5.2.2 加大天然气表更换工作力度,确保计费准确和用气安全。一方面天然气经营企业年度预算中单列气表更换费用;另一方面企业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将气表更换工作列入政府旧城改造预算。

5.2.3 落实“乡村振兴供气工程”,三年内实现乡镇管道燃气覆盖率 75% 以上,满足农村用气的需要。

将农村天然气管网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中。农村天然气管网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中,应将农村天然气管网建设与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公路建设、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农村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等重要的地位,力争向中央、省争取农村天然气管网建设专项资金。

拓宽农村天然气管网建设融资渠道,除抵押贷款外,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农村天然气管道建设的支持力度。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天然气管道建设资金投放。利用

政府贴息政策,减轻企业融资压力。

5.3 深化价格机制改革

5.3.1 推动“气费 + 服务费”分离定价模式,建立动态价格联动机制。

5.3.2 实行居民阶梯气价与非居民市场化定价双轨制。

5.3.3 对年用气量较大的工业用户(如年用气量超 1000 万立方米),燃气公司可以与其签订“照付不议”合同,约定浮动公式,但该合同条款需向市发改委备案。

5.4 构建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

5.4.1 建设智慧检测系统,利用引入 GIS 系统、物联网、AI 等技术构建智慧平台,实现管网实时监控。

5.4.2联合政府部门建立第三方施工联合审批制度。在天然气管网保护距离范围内施工的,应先向天然气企业报送施工方案,施工方案获得天然气企业认可后,职能部门方可办理施工许可证。

5.4.3 建立完善科学的线路巡护制度。

5.4.3.1 对重点管线地段实施地毯式的巡查,采取定期巡查与日常巡护相结合。

5.4.3.2 引进无人机、激光巡检车等现代手段巡护天然气管道。

5.5 提升服务数字化水平。开发“一键报装”“在线缴费”等移动端服务,故障响应时间压缩在城市30 分钟内,农村在2 小时内。

5.6 理顺监管机构职能职责,加强监管。县级人民政府

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地方实际,优化调整职能部门职责范围,避免职能交叉导致权限不清晰。

5.7 尝试建立特许经营权有条件退出制度

相关职能部门对天然气企业监管通常“重授权、轻管理”,考核多侧重“保供”而非“效率”,企业倾向于维持现状而非优化服务。鉴于此,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如事故发生率、用户投诉量等),对不达标的企业采取限制扩张或者强制收回特许经营权。

破解该市天然气企业发展困境,需从政策调整、市场化改革、技术创新三方面协同发力。通过构建竞争性市场,健全基础设施、优化监管机制,推动企业向高效、安全、服务导向转型,助力“双碳”目标下燃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城镇燃气管理条例》(2021 年修订版)

[2] 国家发改委. 天然气十四五规划

[3] 李华. 城市燃气特许经营制度改革的路径研究 [J]. 能源经济,2023(4):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