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传承者”

作者

刘力璇

惠州市惠城区和地小学

一、引言

春节时,孩子们穿上崭新的衣服,走亲访友时收到长辈给的红包,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元宵节时,孩子们和家人一起品尝软糯香甜的元宵或汤圆,不同口味带来味蕾的满足,也感受团圆的寓意;中秋时,孩子们在庭院里和家人一起赏月分享各种口味的月饼,听长辈讲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中秋传说,充满童趣想象,享受团圆的温馨时光…… 这些场景让传统节日文化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成为小学生可感、可触、可参与的生活体验。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伦理观念与生活智慧,对小学生而言,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更是培育文化自信、塑造健全人格的精神养分。

然而,当前小学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仍存在诸多局限:例如:部分学校存在教育形式单一,重“仪式”轻“内涵”;部分学校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整合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导致知识零散;部分学校脱离生活实际,与现代语境脱节,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未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背景,导致“学用分离”:部分学校教育主体单一,家庭与社会参与不足,未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机制等。这种缺乏内涵、主体单一的模式难以让小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更谈不上主动传承。

主题教育活动体验必须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出发点,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采用 “看、听、做、演” 等多元形式,让儿童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节日氛围、理解习俗意义、萌发文化情感。本文结合我校的实践案例,探讨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体验,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实现 “活态传承”—— 即不仅传递知识,更培育情感;不仅复刻习俗,更激发创新;不仅在节日时开展,更融入日常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小学阶段传统节日文化活态传承的独特价值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象思维阶段,对直观、生动、可参与的事物更易产生兴趣和记忆。传统节日文化的活态传承,契合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一)培育文化认同的“启蒙课”

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 “团圆”“感恩”“敬畏自然”等观念,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根基。例如:在我校的 “元宵节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由来,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讲述 源于祭祀“太一神 ”的传说,再让孩子们向家人表达 “元宵祝福”。老师和家长代表引导孩子们一起动手搓汤圆、做灯笼,在互动中感受团圆的寓意,体验节日的乐趣,也锻炼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明白了:“原来元宵节吃元宵(汤圆),其圆形寓意‘团圆’,家人围坐共食,象征着家庭和睦、亲人团聚,寄托了人们对阖家幸福的期盼;赏花灯是元宵节的核心活动,灯火通明照亮黑夜,寓意驱散黑暗、迎来光明,也象征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希望日子像灯火一样红火明亮。” 这种通过体验形成的认知,远比 “背诵元宵节习俗” 更深刻,能让小学生从小建立 “我是中国人” 的文化归属感。

(二)塑造健全人格的“实践课”

传统节日习俗中暗藏着丰富的品德教育资源。例如 : 春节作为全家团圆的节日,能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与团圆意识,让孩子体会亲情的珍贵,而贴春联、拜年等习俗则传递着辞旧迎新的积极态度,培养乐观向上、感恩敬畏的精神(如对长辈的尊敬、对新年的期许);清明节有扫墓祭祖的习俗,让孩子了解先辈事迹,培养感恩之心与敬畏生命的意识;端午纪念屈原的故事,传递着爱国情怀,培养孩子的家国意识,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需要动手与协作,能锻炼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让孩子体会坚持与拼搏的意义。又如,我校在 “端午包粽活动” 中,特意安排了学生分组合作:有的洗粽叶,有的放糯米,有的捆绳子。过程中,孩子们为 “谁的粽子包得好”争论,也为 “帮同学补救漏米的粽子”互助,教师则趁机引导 “合作比输赢更重要”这种在节日体验中自然融入的品德教育,让 “团结”“包容”等品质变得可感可学。

(三)连接生活与文化的“桥梁课”。

传统节日文化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我校在自编的“二十四节气劳动课程”中,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入手,通过“体验式劳动 + 生活化场景 + 情感共鸣”,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实现活态传承,让节气文化和节日习俗从课本走向实践,成为学生可感知、能参与的生活内容。以下是我校组织学生参与“二十四节气劳动课程”的具体融合方式和案例:

一是以“节日习俗”为锚点,设计劳动实践活动。

传统节日往往与特定节气关联,我校围绕节日核心习俗设计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理解“节气与节日的关联”。

例如:清明节(临近春分):我校结合“扫墓祭祖、踏青插柳”习俗,组织高年级学生在校园种植树苗,既为环境添绿,也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寓意。另外也组织中低年级学生制作“青团”,老师先带着孩子们在学校四季田园采摘艾草,洗净后煮烂、捣成泥,再与糯米粉混合揉团,包入豆沙、咸肉等馅料蒸熟,具有劳动与团圆的意义。

端午节(芒种前后):围绕“包粽子、挂艾草”,让学生分组合作:一组采摘我校四季田园里的艾草,捆成束挂在教室门口;另一组用粽叶、糯米、红豆等材料学包粽子(也可蒸煮后分享),教师边劳动边讲解“芒种后多雨,端午挂艾草驱虫”的节气智慧。

冬至:结合“数九、吃汤圆”,让学生参与“搓汤圆”劳动(用彩色面团),同时老师穿插讲解小故事: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通过土圭测影发现“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白昼最短”,由此将冬至定为节气起点之一(古代曾以冬至为“岁首”)。并引导学生理解“冬至夜长,数九开始”的节气特点,感受冬至“团圆、温暖”的文化氛围。

二是以节气物候为线索,联动传统节日设计实践活动

我校以“跟着节气看自然,伴着节日品变化”为核心,将节气物候的周期性特征与传统节日的文化场景相结合,在劳动中按“春夏秋冬”四季划分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建立“节气—物候—节日”的联系。

中秋(秋分前后):秋分有“昼夜均分”的特点,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园测量“秋分当天的日影长度”(用直尺、竹竿做简易测量),同时用红包、彩纸或者塑料瓶等材料制作灯笼。可以做传统的圆形宫灯,也能发挥创意做各种形状形状的灯笼,在灯笼里放上小蜡烛,晚上点亮特别有氛围。在劳动中讨论“为什么中秋要赏月?”“秋分和中秋有什么关系?”,将自然观察与节日情感结合。

三是以“生活化延伸”为路径,推动家庭共参与。

传统节日文化活态传承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我校将主题活动延伸到家庭生活,让学生成为“文化传承小使者”,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实践。

春节(大寒前后):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临近春节。我校分年级布置“家庭劳动任务”:高年级学生和家长一起写春联、中年级学生剪窗花、低年级学生和家人一起装饰家,营造过年氛围;劳动后学生与家长共同记录“家里过年要准备哪些食物?这些食物和大寒‘进补’的习俗有什么关系?”,通过家庭互动让节气与年俗自然融合。

重阳节(寒露前后):寒露有“露气寒冷”的特点,重阳节有“登高、敬老”习俗。我校组织学生给家里的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都可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让他们开心,培养学生感恩敬畏的精神。

四是以“情感共鸣”为核心,让文化有温度。

对小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活态传承,离不开对文化的情感认同。我校通过“劳动成果分享、故事创编”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节气与节日的人文意义。

冬至:吃萝卜粄是南方客家人冬至节的习俗。在广东惠州、河源、东莞等客家地区,冬至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萝卜粄是客家人冬至的标志性食物 。让学生参与“收集食材”劳动,从学校四季田园中,采摘师生共同种植的白萝卜、青葱的大蒜,还有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糯米粉、瘦肉、虾米、腊肠等食材,通过揉面、包馅等劳动,了解“冬季吃萝卜粄”的由来,萝卜粄的形状多为圆形或半月形,象征团圆美满、生活富足,寄托了人们对冬日安康、家庭和睦的期盼。

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在“劳动实践—自然观察—家庭互动—情感表达”中,既能动手掌握技能,又能理解节气与节日背后的生活智慧,让学生从“旁观者知道”变成“参与者做到”,从“课堂”走进“生活”,成为“传承者”,让抽象的文化自信变得可感、可触、可传承。

三、小学主题教育活动中活态传承的实践路径

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教育中活态传承,我校构建了“课堂渗透、校园联动、家校协同”的立体路径。

(一)课堂渗透:将节日文化融入各学科渗透

传统节日文化可与各学科结合,实现 “润物细无声” 的传承。例如 1. 语文课:在重阳节前学习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学生能跳出对重阳节“登高、赏菊”的单一认知,了解“插茱萸”背后“祈福”与“思亲”的双重内涵,让传统节日从“概念”变为“有场景、有情感的文化符号”,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传承重阳节文化。在中秋节前学习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为开篇句),能将中秋“赏月思亲”质朴情感与人文教育深度结合,学生能直观理解节日里“望月”背后藏着的对家人、对团圆的珍视,加深对中秋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2. 音乐课:例如在音乐课上教唱春节歌曲《全家福》蕴含的家庭温情,让春节文化从“抽象的节日”变成“可听、可唱、可感知的情感符号”,助力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二)校园联动

1. 校园活动:“打造传统节日文化体验区”

校园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我校通过常态化、多样化的节日主题活动体验,让孩子们在感知、参与、互动中实现活态传承。

2. 设立 “校园节日文化习俗展示墙”:我校在各班走廊设计了作品展示墙布置,例如 “元宵习俗展”“中秋故事墙”,展示学生的节日作品(绘画、手工作品、文章等)。

3. 开展 “节日主题晚会”:每个班级围绕“团圆幸福”主题设计中秋节晚会活动,例如,节目表演类:用艺术传递团圆情感;情景歌舞《中秋家书》:以学生视角创作歌词,讲述“给家人写中秋信”的故事;亲子合唱《月光下的约定》等,在中秋主题晚会中感受团圆意义。

(三)家校协同:让节日文化走进家庭生活家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景,通过家校联动,能让传统节日文化从校园延伸到家庭

1. 布置 “家庭节日任务”:如春节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贴春联,记录 “贴春联的故事”;中秋时家人一起赏月,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 “我家的中秋夜”。

2. 组织 “家长进课堂”:邀请擅长民俗技艺的家长(如会包粽子、扎灯笼的家长)到学校教学生,同时分享自己的节日经历。

3. 我校的 “祖孙节日对话” 活动,让学生采访爷爷奶奶 “过去的节日习俗”,再和父母讨论 “现在的节日变化”,最后自己思考 “未来的节日可以怎么过”,这种跨代际的交流,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 “变与不变” 的传承逻辑。

通过这样的协同模式,让传统节日文化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实现文化创承的潜移默化。

四、提升小学主题教育活动传承效果的策略

要避免小学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需把握 “儿童为本、内涵为先、持续创新” 的原则,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优化:

(一)活动设计贴合儿童认知,拒绝“成人化”

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应贴合儿童认知、拒绝成人化的活动,核心是遵循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持续创新设计形式以“游戏化、体验式”为主、内容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经验为主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手工艺中秋灯笼时,不仅讲述中秋故事,还提供简单的材料包(如用安全剪刀、预裁好的纸样等材料做中秋灯笼)让孩子亲手拼接,即使作品不完美,也能在动手中感知技艺。让儿童在参与体验过程中能够理解、愿意参与、有情感收获、有能力收获、有文化收获。

(二)深挖文化内涵,避免“形式化”

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设计需紧扣节日的精神内核,而非单纯追求 “热闹”,让学生真正感知文化背后的意义、情感与精神,用“探究 + 体验”替代“机械模仿”,让内涵自然渗透。例如:我校一位三年级教师在端午节教学生做香囊时,先问“大家猜猜,香囊里装的艾草、丁香,除了好闻,还有什么用呀?”(引导学生思考“驱虫、保平安”的传统寓意)。

通过一系列的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理解意义—主动探究—情感共鸣”中,让文化内涵真正内化于心,实现“参加一次活动,悟一点内涵,明一份价值”。

(三)建立长效机制,避免“节庆依赖”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不应只在节日前后 “突击开展”,而需融入日常教育,形成常态化机制。例如:我校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 “校本课程规划”,明确各年级的教育目标:低年级侧重 “感受节日氛围”,中年级侧重 “了解习俗内涵”,高年级侧重 “思考文化价值”;还建立了 “节日文化资源库”,收集相关故事、歌曲、手工教程等,方便教师随时取用。

(四)优化评价导向,侧重“过程与情感”

我校结合小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重体验、促内化”的传承目标,明确了“评价需服务于传承效果”的核心——不再以“成果好坏”“知识掌握度”为标准,而是转向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与情感共鸣,让评价成为推动文化内化与传承的助力,而非压力。例如我校在主题活动中用“过程记录”替代“结果打分”,为每个学生建立“文化传承成长册”,记录活动中的“小细节”——如“在元宵节活动中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一起揉面粉”“分享春节故事时提到‘想和在外地工作的爸爸说说祝福语,表达对爸爸的思念与关心’”,不评价“剪窗花剪得好不好”,而是用文字、照片记录学生的参与过程与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到“只要能主动参与、只要有情感体验就是有收获”。

总之,提升小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传承效果,关键在于“放下成人视角,贴近儿童实际”—让学生愿意参与体验、能够理解并颇有感受,文化传承便会从“校园里的一次活动”,变成“心里的一份记忆、生活里的一种习惯”,真正实现“活态传承”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活态传承,是以儿童认知为起点,用家校社协同搭建桥梁,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体验中触摸文化符号、在情感共鸣中读懂内涵意义,使学生真正有了从最初冷眼相待的旁观者到主动投入的参与者再到自觉担当的传承者的认知与情感转变,传统节日文化便真正实现了“活”的传承,那么它的活态传承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更能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让这种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萧放。中国传统节日与儿童文化教育 [J]. 民俗研究,2012 (3).

[2] 王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培养 [J]. 教育研究,2015 (11).

[3] 张勃。传统节日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 (2).

[4] 李红。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传统节日教育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Z]. 2017.

时间:2025 年 8 月 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