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服务实效性研究

作者

刘朝霞

丹凤县初级中学 726200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在此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服务作为校内教育的重要延伸,对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深入研究其实效性,不仅能优化课后服务质量,更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实施初中数学课后服务的必要性

1.1 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要求

初中阶段学生学业压力逐渐增大,数学学科作为主科之一,部分学生面临学习困难。课后服务通过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解决课堂遗留问题,避免因学业压力产生焦虑情绪,同时合理规划课后时间,减少学生沉迷电子设备的概率,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2 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

课后服务为不同学习层次、家庭背景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机会。无论是基础薄弱需要巩固知识的学生,还是学有余力渴望拓展提升的学生,都能在课后服务中获得支持,缩小因校外辅导资源差异导致的学习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1.3 增强教育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开展初中数学课后服务,促使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合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拓展教育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教师在课后服务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服务意识,学校通过完善课后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自身教育服务能力,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2“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课后服务理念落后

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认识仍停留在作业辅导层面,缺乏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习兴趣激发、个性化发展的关注。服务内容单一,未能充分结合“双减”政策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2 课后服务能力不足

一方面,教师在课后服务中面临精力有限的问题,既要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课后服务工作,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课后服务的专业培训,在分层教学、个性化指导、兴趣拓展课程设计等方面能力欠缺,无法有效提升课后服务效果。

2.3 课后服务框架不完善

课后服务缺乏系统规划,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在服务时间安排上,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在资源整合方面,校内外资源联动不足,难以形成课后服务的强大合力。

3“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后服务实效性的策略

3.1 树立先进的初中数学课后服务理念

学校和教师应深刻理解“双减”政策内涵,将课后服务定位为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打破传统作业辅导的局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可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如利用函数知识规划校园运动会物资采购方案;开展数学文化讲座,讲述祖冲之圆周率计算、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的应用等故事,增强学科文化底蕴;组织趣味数学竞赛,设置数独擂台赛、数学谜语闯关等环节,以积分奖励机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全方位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建立理念更新反馈机制,定期组织教师研讨当前数学教育前沿动态,确保课后服务理念与时代需求同步。

3.2 增强初中数学课后服务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构建“理论 + 实践 + 反思”的三维培训体系。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后服务专项培训课程,课程内容除分层教学策略、个性化辅导方法、数学拓展课程设计外,还增设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等模块。邀请一线优秀教师分享“错题转化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等实践经验,通过工作坊形式开展教学演练。建立教师激励机制,设立“课后服务创新奖”“学生成长贡献奖”等专项荣誉,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与职称评定加分倾斜。同时,引入校外优质资源,与高校数学系、数学教育研究机构合作,邀请数学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聘请优秀校外辅导员参与课后服务,建立“校内教师主导 + 校外专家辅助”的协同育人模式,既缓解校内教师压力,又通过理念碰撞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3.3 完善初中数学课后服务框架

科学规划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基于学生数学能力诊断结果,构建“三阶六类”课程矩阵。其中,基础巩固类包含计算能力强化、概念深度解析课程;拓展提升类设置几何动态探究、代数综合应用课程;兴趣培养类涵盖数学魔术揭秘、数学游戏编程课程。合理安排服务时间,采用“45分钟知识拓展 +30 分钟实践活动 +15 分钟总结反馈”的黄金时段配比,遵循学生注意力曲线规律。建立健全课后服务评价机制,设计“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 教师评价 - 家长反馈”四维评价量表,从学习效果、课堂参与度、创新思维等 12 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除问卷调查、学习成果展示、教师互评外,增加成长档案袋评价,收录学生解题思路笔记、数学小论文等过程性材料。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与图书馆共建“数学主题阅读角”,与科技馆合作开展“数学与科技”主题研学活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数学历史场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形成立体化、沉浸式的学习生态。

4 结语​

“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后服务实效性,是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树立先进理念、增强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框架,构建高质量的初中数学课后服务体系,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成长与进步,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覃勇 . 浅谈初中数学在“ 双减” 政策下课后延时服务的有效策略研究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二届全国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第三中学 ;,2023:358- 362.

[2] 刘永刚 .“ 双减” 落地减负增质——初中数学课后服务策略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25):111-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