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四美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河西小学271600

现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可有效解决过往教学碎片化、重复性问题,基于阶梯式目标设计,提高教育教学的连贯性。同时,突出法治情感启蒙,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习惯与初步法治思维,以及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确保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的持续性。因此,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还需要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的应用。

一、构建阶梯式教学目标,实现认知能力螺旋上升

构建阶梯式教学目标,主要遵循“三维度四原则”理论框架。三维度主要聚焦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可具体为法律概念理解、法治信仰培育、守法习惯养成。四原则主要体现为渐进性原则、适切性原则、关联性原则与测量性原则。需要认识到低年级学生更多集中于感性认知,高年级学生则突出理性判断,且同时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同中学、大学阶段的衔接,并构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体系,实现学生认知能力的螺旋上升。

例如,进行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教学时,教师采取构建阶梯式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认知能力螺旋上升方式。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聚焦环保意识,构建三阶培养模型。在第一阶段,从学生行为认知角度切入,基于“校园垃圾追踪地图”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对班级垃圾产生点进行记录,并完成“垃圾分类正确率”统计表的制作。在第二阶段,突出规则理解,由学生分组模拟环保局听证会。在第三阶段,强调责任担当拓展,为学生提供“绿色创变者”项目设计,对“校园资源循环利用方案”进行撰写。

二、创新探究式学习设计,培育法治思维核心素养

创新探究式学习设计,需做好“双循环”模型构建,其一为内循环,其二为外循环。内循环建设中,从问题生成、证据整理、方案建设、反思优化四个方面切入。外循环设中,从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班级共享三个方面切入。组织开展问题设计,需要整合“脚手架理论”。初级问题的设置主要从二元判断角度切入,提出“是否合规”等简单问题。在中级问题设置中,向着“如何选择”等利弊权衡方向延伸。高级问题则提出“怎样优化”所体现的改进提升。

例如,进行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创新探究式学习设计,培育学生法治思维核心素养。在本节课教学中,为学生设计驱动性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校园周边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在活动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从现状测绘、归因分析、法条检索、方案必选、模拟听证五个方面切入。在关键环节中,做好法治思维培养的融入,可在法条检索环节为学生提供简化版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指导学生找寻其中责任条款,并从法律、社会、技术三个维度触发进行学生活动成果评价。

三、建立跨学段教研机制,保障教学内容纵向衔接

建立跨学段教研机制,需贯彻“四协同”理念,即核心素养指标统一的标准协同、知识分布图谱划分的内容协同、教学策略库共享的方法协同、成长追踪系统构建的评价协同。在标准协同中,同时聚焦小学、中学等阶段,突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方面。在内容协同中,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知识衔接体系建设,突出知识的内部关联。在方法协同中,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衔接和延伸。在评价协同中,构建学生法治素养的数字档案。

例如,进行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教学时,从标准协同角度切入,明确小学阶段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中的定位,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要方向。在内容协同中,教师采取建立跨学段教研机制,保障教学内容纵向衔接方式。前期准备环节安排中学教师参与到小学备课会,提出本节课在中学教学中的对应延伸内容,做好有效衔接。在堂设计中,规划双师衔接点,在课后环节开展“法治成长日志”。最后,在评价协同中,除做好小学教师初审,一并开展中学教师标注,提供深入探讨法律知识点,并构建数字档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有着多方面意义,包括但不限于提升教育实效性、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对此,文章主要聚焦构建阶梯式教学目标,实现认知能力螺旋上升;创新探究式学习设计,培育法治思维核心素养等方面,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明权 .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32):145-148.

[2] 王卫锋 . 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 [J]. 求知导刊 ,2024(17):50-52.

[3] 谭慧仪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小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5(6):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