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贵妃齿痛的前世今生三叉神经痛的科普

作者

黎仙凤

前海人寿南宁医院 神经外科 前海人寿南宁医院 神经外科 530219

《玉环病齿图》

宋无

一点春寒入瓠犀,海棠花下独颦眉。

内厨几日无宣唤,不问君王索荔枝。

在历史的长河中,诗词画作不仅是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疾病与健康史的见证。我们常能从古人的诗词画作中窥见生活的点滴与智慧的火花。今天,让我们以宋代诗人题咏的《玉环病齿图》为引子,一同探讨一个现代医学中常被误解的疼痛现象— —三叉神经痛与齿痛的区别。以《题玉环病齿图》为鉴,探秘“天下第一痛”。

《玉环病齿图》背后的故事

《玉环病齿图》描绘的是唐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因病齿而颦眉泪眼的情景。史书记载,杨贵妃曾因齿痛而不敢触碰,这一景象被画师捕捉并绘成画作,流传千古。然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杨贵妃所经历的疼痛,很可能并非简单的齿痛,而是三叉神经痛在作祟。

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局限于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剧烈疼痛,其疼痛程度常被形容为“天下第一痛”。这种疼痛如电击、刀割般突然袭来,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骤然停止,但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它具有“高误诊、高风险、高危害”的特点:

1. 高误诊:由于三叉神经痛常表现为面部一侧的剧烈疼痛,且疼痛范围可能涉及牙齿、牙龈等区域,因此常被误诊为牙痛。患者往往辗转于口腔科,甚至接受了不必要的牙齿治疗,但疼痛仍未缓解。

2. 高风险: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药物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疼痛,但长期服用可能带来副作用;手术治疗如微血管减压术、球囊压迫术等,虽然效果显著,但手术风险较高,需要患者谨慎选择。

3. 高危害:三叉神经痛的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不敢洗脸、刷牙、进食,甚至不敢大声说话,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三叉神经痛与齿痛的区别

为了更准确地识别三叉神经痛与齿痛,我们需要从疼痛性质、疼痛部位、触发因素、持续时间等方面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1. 疼痛性质:

齿痛:通常是持续性的钝痛,伴有牙龈红肿、发热等炎症反应,对冷热刺激敏感。

三叉神经痛:则是阵发性的剧痛,像电击、刀割一样突然发作,瞬间达到峰值,然后迅速消失,疼痛范围可能波及面部的更大区域。

2. 疼痛部位:

齿痛:主要局限于牙齿和牙龈周围。

三叉神经痛:则可能从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的某一支或多支,涉及眼睛、鼻子、额头、面颊等多个区域。

3. 触发因素:

齿痛:多与食物残渣、龋齿、牙龈炎等有关,疼痛与咀嚼、冷热 刺激紧密相关。

三叉神经痛:发作往往没有明显的原因,甚至连轻轻触碰面部、刷牙、洗脸、说话、微笑等日常动作都可能成为诱因。

4. 持续时间:

齿痛:通常会持续较长时间,几小时甚至几天不缓解。

三叉神经痛:每次发作仅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但发作频繁,一天可能反复几十次。

5. 如何区分与诊断?

对于反复出现的面部剧烈疼痛,而牙齿检查无异常的患者,应考虑三叉神经痛的可能性。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MRI 或CT 扫描)来明确诊断。

6. 治疗与预防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微血管减压手术和射频消融等。药物治疗是首选,常用药物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可抑制神经过度兴奋,缓解疼痛发作。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较大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方面,患者应避免面部受凉、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可能诱发疼痛的因素。

结语

以《玉环病齿图》为鉴,我们不禁感叹古人对疼痛的细腻描绘与现代医学的巧妙结合。三叉神经痛与齿痛虽症状相似,但实则大相径庭。通过科学的区分与诊断,我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早日摆脱疼痛的困扰。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身体的变化,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对于三叉神经痛这一“痛中之痛”,我们更应提高警惕,科学治疗,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