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跨学科教学的内涵及关联度认识
陈红
湖南师范大学 430000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迭代的内涵
从 2001 年、2011 年到 2022 年三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迭代轨迹中,“学科融合” 与 “跨学科” 的理念呈现出持续强化的鲜明趋势,尤其在音乐课程理念的表述变化上,这一趋势更为直观。2011 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科关系的界定为 “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此时的理念仍以音乐学科本身的特性为核心,“学科综合” 处于 “关注” 的辅助性地位,侧重在坚守音乐本体属性的基础上,仅仅只是兼顾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而2022 年 4 月教育部正式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则对这一理念进行了关键性调整,确立为“突出学科综合”。这一表述的转变,并非简单的措辞调整,而是理念层面的深化和对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融合发展的素质育人体现,其标志着“学科综合” 从过去的辅助性支持升级为核心导向之一,彻底打破了单一学科的边界限制,更加强调跨领域融合对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
2022 版艺术课标进一步明确了音乐学科的融合路径与范围:要求主动与人文、自然、日常生活、科技等多个领域深度对接,且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在融合过程中,需主动吸收各领域中的艺术审美要素,最终实现以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育人目标。
二、音乐与非艺术的其他学科的关联度探索
1、音乐与诗词
音乐与诗词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共通性,诗词韵律与音乐节奏存在着共生关系,古典诗词的平仄韵律,古人吟诵时的节奏感与音乐的节奏与韵律是极其相呼应的。例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鸠、洲、逑”这种平仄交替和押韵规则形成了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属于实词用韵,此外还有虚词用韵和转韵,王燕学者认为 1“在诗歌中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感染力 , 使得诗歌更加悠扬绵长 , 达到琴瑟和谐的效果。”“转韵的方式是和诗歌所追求的音乐性紧密联系的”。2 龙秒学者研究燕南芝庵《唱论》是谈到“歌唱时“声有四节”和诗词写作的韵律相似;“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换”等的要求,在诗歌的韵律中也同样存在。”古时的诗歌大多都以吟唱为主,诗人们摇头晃脑的诵诗作赋,同样是一种节奏韵律的体现。
2、音乐与历史
音乐是在历史之中孕育而生的,同样音乐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不同历史时期滋养着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的创作是历史最真实的写照。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中,音乐是政治教化的工具,雅乐是礼乐制度的核心,以五声音阶为主,以“八音之器”为编制,旋律强调中正平和,庄重典雅,节奏规整,大多采用“一字一音”的吟诵旋律,器乐选用钟磐等打击乐,使用固定节奏,营造出肃穆的氛围。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部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基于本研究是以音乐为跨学科的研究,那么音乐与历史的跨学科切入点可能更多的在于“家国情怀”这一素养,通过对歌曲或乐曲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分析,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史实,对家乡、国家、民族具有认同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世界观,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格特质。同样通过这种跨学科,使学生借助音乐课中对历史的解读从而抛砖引玉的对历史产生兴趣点和热爱。
3、音乐与地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们所生活的地理位置影响着文明的发展,不同地理环境也滋养着音乐的不同风格。高山地区的歌一般都高亢嘹亮,平原地区则多温婉柔美,通过音乐课与地理的跨学科建构,学生可以获得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了解中国的地势走向、世界的地貌特色,建立基本的地理认知,涵养地理素养。例如在 2022 版艺术课标指导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中的陕北民歌《赶牲灵》,歌曲旋律高亢自由,音域宽广,节奏自由舒展,强弱对比明显,这与其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4、音乐与哲学
“音乐能够进入人的听觉并被我们接收,乃是因为我们有和谐的本性。和谐是一种和我们的灵魂的运行相似的运动。它并非如缪斯的理性崇拜者们所认为的乃是非理性的快感。相反,和谐的作用是纠正人的灵魂的运行,即当她偏离时使她回到和谐正轨上。节律也是这样给予我们的,它可以帮助无序无理的人类员魂回归秩序。”3 音乐与哲学之间始终存在着超越表面关联的深刻内在联系,音乐以其独特的感性形式,将哲学抽象的思想、理性的思辨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艺术语言,为哲学的传播与落地搭建了情感桥梁。
三、音乐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1、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强化实践与创造能力
进行跨学科教学实则是一种知识点的迁移应用,知识迁移是指学生将学科的知识或技能在合适的情况下应用到另一种学科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知识的扩展和深化。而迁移的发生需要借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调动思维,长久的训练之下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实现对素养的综合发展。
2、音乐学习具象化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按照规律进行的,对于低学段的学生而言,对于抽象的音乐概念,如音乐形象、音色、旋律走向等,可以结合美术的冷暖调、绘画形式,语文的文字等转换为更直观的视觉感受进行搭桥理解。
3、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目标
跨学科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经,音乐作为美育核心,具有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等形成协同效应的作用,打破学科之间的刻板壁垒,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深度融合,既符合当下时代发展对学生提出的素养要求,也让音乐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