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初高中英语听力衔接能力培养

作者

王志敏

重庆市南川区第一中学校

引言

初高中英语听力衔接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由于听力难度较大,需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帮助其逐步克服初高中英语听力学习中的断层问题。初中英语听力侧重于基础词汇、简单句型、信息识别、简单记忆,高中听力则以学术词汇和复杂句式、分析推理和批判思维为重点,英语教师应探索二者衔接的关键点,打造多元化的听力训练情境。

一、核心素养下初高中英语听力衔接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

听力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模块,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求学生提升语音识别能力,在听力训练中提取关键信息,整合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借此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初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存在断层现象,各阶段教师未能设定清晰的阶段性训练目标,导致听力训练内容侧重点不明确。初高中部分学生的语音辨识水平较低,普遍存在对语音感知能力不足的现象,加之词汇量不足,无法在听力期间整合分析关键信息,导致听力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此外,教师囿于传统教学理念,忽略了初高中之间听力教学的衔接性,无法设计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的训练情境,导致初高中听力衔接能力训练活动形式化。

二、核心素养下初高中英语听力衔接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立足于学生发展视角,设定听力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英语听力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任务,旨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音辨识能力、信息提取和逻辑推理能力。初高中听力衔接能力的培养涉及三个阶段,教师开展英语听力教学活动,应明确设定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听力能力。

借鉴有经验教师的做法,教师立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视角,将初高中听力教学划分为初中阶段、过渡阶段和高中阶段,并着眼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各个阶段的素养培养方向,借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在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导向下,教师将初中英语听力训练作为基础形成期,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听力感知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听力训练的生活化环境,教师利用歌曲、童谣、动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音敏感度。教师在初中听力训练阶段设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听懂生活化的简单对话,并调动听觉能力提取语篇中的关键信息,在听力教学中提升语音辨识能力。在过渡阶段的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将这一阶段作为初高中听力衔接的关键期,要求学生在听力专项训练中,逐渐听懂较长的语篇对白内容,并在听取信息的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梳理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解题效率。高中是思维进阶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这一阶段开展听力衔接教学,重点关注到学生的批判性聆听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指导学生在多元化训练中,从简单听懂记忆转变为深度理解,最终达到拔高英语思维水平的素质教育目标。

(二)设计梯度性听力材料,培养学生的语音识别和信息提取能

听力材料的设计是否科学,与初高中英语听力衔接培养密切相关,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梯度性听力材料,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音识别能力,实现英语听力和发音的双向提升。当前,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英语听力材料中的内容,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听力场景中,加之学生在课堂之外鲜有机会练习英语听力,加剧了学生听力能力不足的问题 [2]。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科学设计梯度性听力材料,满足各阶段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例如,教师在开展初中阶段的听力训练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连读、弱读的对比练习材料,引导学生在基础语音的专项训练中,掌握多种语音现象的训练要点。从训练方法来看,教师倾向于采取影子跟读法,兼顾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教师以语速较慢的重复性绘本为训练材料,并采取三步精听的训练方法,掌握词汇、句型的发音方式,提升语音识别能力。教师在过渡阶段关注到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逐渐提高听力材料内容的复杂性,由生活场景短对话过渡到校园话题的长对话,并在听力材料中嵌入简单的逻辑关系,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听力训练中,精准提取关键信息,并尝试梳理对话之间逻辑关系,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高中阶段的听力训练语速应适当加快,接近真实语境下交流的语速,并科学选择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为听力材料,以便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包括环保、文化、科技伦理等主题的材料,拓宽学生的听力衔接能力培养空间。

三、结束语

听力是英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发音辨识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初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内容各有侧重,教师若要提高听力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应关注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性,积极探索双方之间的衔接要点,设定阶段性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科学设计听力材料,拓宽听力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永莲 .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刍议 [J]. 求知导刊 ,2024(2):98-100.

[2] 陈秀 .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研究 [J].中学生英语 ,2024(2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