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背景下,幼儿探究性活动的实践探索
黄小慧
庆阳市京师幼儿园 74500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根据伊曼努尔 · 康徳的自然教育理论,幼儿通过与自然的直接互动来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直接感受和操作自然界的元素,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理解。
一、生成背景:户外活动中意外发现小蜗牛
有段时间我们班小朋友对蚂蚁特别感兴趣,他们经常拿着放大镜在户外寻找蚂蚁的踪迹,一次寻常的雨后户外探索中,点点突然喊道:“快看,这里有蜗牛”, “哇,真的是小蜗牛”诺诺兴奋的说道。听到这样的对话,小朋友都被吸引了过去, 他们围着蜗牛蹲在地上讨论着,“我见过蜗牛呢,我姐姐家养了一只大蜗牛”,“我 也见过,我的书上有呢”“我敢抓蜗牛”“蜗牛咬人吗?”“我离太远了,看不见, 让我看一下” ……
看到他们对蜗牛如此感兴趣,于是,我让他们在自由散开在其他地方也找找蜗牛,在寻找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哪些地方更容易找到蜗牛”,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了解蜗牛的特征和习性,知道要在潮湿的地方进行寻找。活动结束,在孩子们强烈表示想要将蜗牛带回活动室饲养起来,并且承诺他们会好好照顾小蜗牛。于是,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及认知发展需要,我们开启了蜗牛的大探秘之旅。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本来一次探索蚂蚁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意料之外的蜗牛非常感兴趣,这时教师应该如何抉择?是坚持开展预设的活动还是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继续深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既然孩子如此关注蜗牛, 何不顺应孩子的兴趣灵活生成教育活动,引领他们走进蜗牛的世界,寻找问题的答案,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同时培养他们关心、爱护动物的美好情感呢?于是, 就此开始了蜗牛探索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在幼儿表示想带蜗牛回活动室的强烈愿望后,教师没有草率做决定,而是让幼儿自己想办法用什么工具,让谁作为代表带蜗牛回去,教师在幼儿能力范围内,充分给予幼儿权利,始终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实践者。
二、活动过程:
(一)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
1.蜗牛住哪里?
孩子们用叶子将蜗牛从户外带到了活动室,现在蜗牛住哪里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幼儿 1:我们为蜗牛准备一个新的家。老师:那蜗牛喜欢怎样的家呢?
幼儿2:蜗牛喜欢大大的,湿湿的家,因为我们就是在潮湿的地方发现蜗牛的。接着,我让小朋友自己在教室寻找可以当做蜗牛家的容器,他们找到了纸杯,
饮料瓶,彩泥塑料框等,最后一致决定用大大的彩泥塑料框当做蜗牛的家,他们还贴心的为蜗牛的家铺上了卫生纸和树叶。随后迫不及待的将蜗牛放在新家里, 期待蜗牛能喜欢新家。
一节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喊道:“蜗牛不见了”,寻找后发现,蜗牛从塑料框里爬出来了。
老师:蜗牛能从它的新家里爬出来,为什么?我们要怎么办? 幼儿 1:蜗牛的家里没有湿湿的土,所以才会爬出来。
幼儿 2:用盖子把盒子盖起来,它就爬不出来了。
老师:盖上盖子后,没有空气,蜗牛会没有生命的。
幼儿 3:在盖子上戳几个洞洞,家里养乌龟的盖子上面有很多洞。幼儿 4:塑料盖子太硬了,戳不动。
老师:那用什么代替呢?
幼儿 5:可以用纸,只能戳破,还能把盒子盖住。于是,在小朋友的努力下小蜗牛的家得到了升级。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为解决“给蜗牛准备一个家”这个问题,幼儿充分调动已有经验,从寻找能当作家的容器到蜗牛从家里爬出后的再解决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退后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改造蜗牛家的过程中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师在关键环节上通过“蜗牛喜欢什么样的新家”“用什么代替” 的提问来推动活动的进展,但对于幼儿的表达不做过多干涉,尊重每位幼儿的创意和想法。 相信无论如何,这都是幼儿感受与动物、自然相处的一次难忘经历。
2.蜗牛吃什么?
蜗牛的家安置好之后,我们进行了一次谈话活动。
老师: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小蜗牛,现在蜗牛来到我们班,成为了我们班的一份子,除了给它一个家之外,我们应该怎么照顾它呢 ?
幼儿 1:还要给它吃好吃的。
老师:那你们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吗?
幼儿 2:蜗牛喜欢吃草,因为我们在草地里发现它的。 幼儿 3:蜗牛喜欢吃软软的东西,因为它有软软的身体。
老师:小朋友们都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今天回家和家人一起去调查,并将蜗牛能吃的食物带到幼儿园,我们一起看看。
第二天入园,小朋友就拿来了食物,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带来的食物都是小蜗牛喜欢吃的吗?如何区别?经过讨论,孩子们认为可以将食物一样一样地放在小蜗牛的面前,看看它喜欢吃哪些食物。可食物放时间长了会变质,小蜗牛的动作又太慢。于是,大家最终决定将准备好的食物一起给小蜗牛吃。孩子们把处理好的食物分开放在了小蜗牛的旁边,期待着它的选择。
观察结束后的谈话活动中有小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小蜗牛是怎么发现食
物的?看到了食物还是闻到了食物的香味呢?还有孩子补充说:“我都找不到小蜗牛的眼晴,它有眼睛和牙齿吗?”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
吃什么是饲养动物面临的最大问题,孩子们根据对蜗牛的形态和发现蜗牛的环境猜想了各种食物,老师没有否定幼儿而是让他们回家和家人一起查资料,进行初步了解,并将食物带给小蜗牛进行尝试。在此活动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 实践探索,对蜗牛喜欢吃的食物有初步了解。随着饲养的深入,小朋友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也形成了课程推进的脉络。
(二)在探索中感知自然生命的奇妙
1.探秘一:蜗牛到底长什么样?
小朋友对蜗牛的兴趣很浓烈,在自主绘画环节我发现很多小朋友都画了蜗牛, 从画面上看,他们对蜗牛的身体结构不是很了解。
因此,当孩子们观察到蜗牛伸出了长长的触角和身体时,我将蜗牛放在了桌子上让他们分组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
幼儿 1:我看到了蜗牛的触角,有四个,长长短短不一样,碰一下就缩回去了, 像小乌龟。
幼儿 2:蜗牛怎么每次都只爬一点点幼儿 3:我好像看到了蜗牛的眼睛。
幼儿 4:蜗牛眼睛真小,它能看见我们吗?
观察结束后,教师为幼儿详细讲解了蜗牛的身体结构。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对蜗牛的外形特征存在疑惑,并为幼儿进一步观察提供机会和材料,支持幼儿的观察活动。小班幼儿在活动中虽然有探索的兴趣,但往往对事物的探索缺少深度,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孩子的兴趣点和需要,找合适的机会参与到幼儿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看一看、摸一摸中细致地了解到蜗牛的外形结构和特点,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将幼儿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把孩子的认知推向深入。
2.探秘二:蜗牛能看见我们吗?
老师讲解完蜗牛的身体结构后,细心的小朋友马上发现蜗牛没有耳朵器官, 而且眼睛也特别小,他们很好奇蜗牛那么小的眼睛看得见吗?
经过实验,孩子们发现:将蜗牛桌面上,然后把纸或手挡在蜗牛前面,观察它会不会在碰到纸前转弯,发现蜗牛在触角触碰到纸后才开始转弯,经过多次测试都是如此。
幼儿 1:蜗牛的眼睛看不见,如果能看见的话,早就转弯了。幼儿 2:蜗牛可能是近视了,得很近才能看见。
面对孩子们的争论,我们一起查阅了资料,发现虽然蜗牛有眼睛但蜗牛的眼睛构造十分简单,只能感觉到光影的变动,所以只有在碰到障碍物之后才会转弯。
3.探秘三:蜗牛能听见吗?
一天外教课,小朋友特别兴奋教室里声音很大,心心对小朋友说道:“安静点,你们声音这么大,会把蜗牛吵死的”“蜗牛根本没有耳朵,它什么也听不见” 周周反驳道。那蜗牛到底能听见声音吗?为了测试蜗牛能不能听到声音,孩子们想了一些用来判断的方法。
方法 1:用大力拍手的方法,看看会不会引起小蜗牛的注意。方法 2:在小蜗牛身边大声讲话,看看小蜗牛会不会躲起来。
在实验中,有的孩子说,用很大力拍桌子,蜗牛就爬走了,但更多的孩子发现,不管是敲铃鼓还是拍手,蜗牛似乎都没什么反应。经过多次测试后,他们得出了实验结果:蜗牛对于声音没有反应,它听不到声音。
最后,我们一起观看了科普视频,了解到蜗牛没有听觉系统,无法听到声音, 但能通过身体感知震动,所以才会出现当蜗牛在桌子上,拍桌子时蜗牛会挪动身体的情况。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
虞永平教师曾说过:“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活的事物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对象,它们能给儿童带来乐趣,带来挑战,带来经验。” 尊重儿童想法差异引发思维碰撞,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引发了孩子的思考,幼儿的主动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和支持,老师及时捕捉到孩子对蜗牛能看见吗?能听见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好奇及时做出价值判断,引导孩子不断通过实验操作,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进而拓宽幼儿的认知视野。
三、探究课程的实践收获与反思
(一)转变思想一促进教师课程观、教育观的转变。
随着生成课程的实践推进,教师开始逐渐转变课程意识。由过去的预设课程逐渐转变为追随儿童的兴趣或生活事件引发的生成课程。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开展,教师将摒弃过去死板的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追随儿童的脚步,及时关注儿童的兴趣与发现,将其与课程资源关联起来,厘清思路,分析儿童实践中的内在逻辑与线索,推进课程内容从教师主导走向儿童自主探究。
(二)追随儿童一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生活与自然。
生活和自然是活教材,处处蕴含着教育契机。在儿童自主探究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时刻要考虑:这个问题是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吗?本年龄阶段的生活经验能否支撑幼儿自主探究?教师采取的策略能否真正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学习?幼儿的思考和猜想是否在生活和游戏中得到充分的验证?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挑战自我,热爱自然、感受生命的神奇美好,幼儿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黄小慧(1996-),女,汉族,甘肃天水人,庆阳市京师幼儿园二级教师, 学士学位,专业:学前教育 研究方向 : 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