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造价在建筑工程全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

潘高贵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102100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贯穿项目全周期,对项目成功实施意义重大。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不仅能有效控制成本,还能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在建筑工程领域,各阶段造价应用特点不同且相互关联。深入探究造价在全过程的应用、核心方法及与其他环节协同,有助于提升造价管理水平,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

1 建筑工程造价在各阶段的应用

1.1 决策阶段的应用

决策阶段的造价应用,是项目全周期成本管理的起点。投资估算的编制基于项目建议书和初步可行性研究资料,对项目总投资进行初步测算,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关键经济依据。通过测算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等费用,直观反映项目经济规模与投入水平,成为判断项目推进价值的基础。编制中常用指标估算法,参照同类项目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指标结合建设规模估算;也可采用类比估算法,选取相近已建项目调整差异因素得出结果。经济评价与决策优化依托造价分析展开。通过分析投资估算结果,评估项目财务和经济可行性,判断投产后收益与偿债能力。造价分析影响建设规模确定,过大可能浪费投资,过小难以满足需求;同时辅助技术方案选择,在满足功能前提下优先选择造价合理、运营成本可控的技术路径。

1.2 设计阶段的应用

设计阶段造价应用聚焦将投资估算转化为具体控制目标。设计概算依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汇总各专业工程费用明确造价上限,需遵循规范与标准确保与投资估算衔接,为后续控制提供基准。限额设计将概算按专业分解到各环节,要求设计人员在满足功能技术要求下不突破造价限额,通过设计优化实现预控。价值工程通过功能与成本匹配提升性价比。梳理设计方案功能,区分必要与非必要功能,核心功能优先保障成本,非必要功能适当简化降本。技术方案选择中平衡先进性与经济性,避免盲目追求高端技术增本或过度压缩成本影响可靠性。

1.3 招投标阶段的应用

招投标阶段造价应用构建公平价格形成机制。招标控制价基于施工图和市场信息,综合人工、材料、机械成本及合理利润形成最高限价,规范报价行为,防止过高报价或恶意低价竞争,保障招标公平与经济。投标报价策略结合企业成本分析与市场行情。投标方测算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及期望利润,调研同类项目报价与竞争对手情况。报价中合理分配分项费用,对工程量可能增加的分项提高单价,可能减少的降低单价,通过不平衡报价提升中标概率与盈利空间。

1.4 施工阶段的应用

施工阶段造价应用核心是动态成本控制。面对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及时核算变更费用,分析价格变动影响。定期对比实际支出与预算差异,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人工、材料、机械使用效率避免超支。工程计量与支付是控制关键环节。计量依据合同和图纸核算合格工程,确保工程量准确为支付提供依据。进度款按施工进度与计量结果分阶段支付,控制节奏保障施工单位资金周转,通过审核约束质量与进度。

1.5 竣工阶段的应用

竣工阶段造价应用聚焦结算编制与审核。编制汇总实际成本,包括合同价款、变更及索赔费用,梳理与合同价差异。审核核实工程量准确性与费用调整合规性,确保结算反映实际造价。造价分析与经验总结对比结算与各阶段目标,提炼成本控制得失。分析设计优化、变更管理等环节影响,形成经验数据库,为后续项目投资估算、概算和成本计划提供支持,总结控制经验教训。

2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方法

2.1 全过程造价管理理念

全过程造价管理理念打破传统分段管理模式,注重各阶段造价控制的连续性与系统性。通过建立贯穿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至竣工的造价管理链条,确保各阶段造价信息顺畅传递与衔接。决策阶段投资估算为设计概算提供基准,设计概算成为招投标控制价依据,施工成本控制以合同价为基础,最终通过竣工结算实现闭环管理。这种理念强调各环节协同,避免阶段脱节导致造价失控,通过全周期统筹实现项目整体造价优化。

2.2 成本计划与控制技术

成本计划与控制技术以目标成本为核心,通过科学分解与动态跟踪实现造价精准管控。项目初期将总造价目标按专业、阶段、分项工程逐层分解,形成明确控制指标。施工中建立成本跟踪机制,定期对比实际支出与计划差异,分析偏差原因。实时收集人工、材料、机械成本数据,及时调整资源配置与施工组织设计,确保成本支出始终可控,实现控制精细化与前瞻性。

2.3 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

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聚焦识别潜在造价风险并建立防控机制。梳理项目实施中影响造价的因素,包括材料价格波动、政策调整、地质变化等风险点。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专项预案,通过合同条款明确责任划分,对价格波动较大的材料采用可调价条款约束。引入保险机制转移风险,对关键工程和设备投保。建立预警体系,定期监测风险指标,提前干预降低对造价的不利影响。

3 建筑工程造价与其他环节的协同

3.1 与工程质量的协同管理

建筑工程造价与工程质量的协同管理需建立成本与质量的动态平衡机制。在造价控制过程中,需明确质量标准与成本投入的对应关系,避免为压缩成本而降低材料标准或减少必要工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在关键结构部位和重要功能区域保障合理成本投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同时依据质量验收结果调整造价结算,对因质量问题产生的返工费用明确责任归属,通过造价约束倒逼质量管控,形成“质量合格为前提、成本合理为目标”的协同模式,实现工程质量与造价的双向保障。

3.2 与工程进度的协同管理

造价与进度的协同管理核心在于平衡工期调整与成本变化的关系。制定进度计划时需同步核算不同工期方案对应的成本差异,避免盲目压缩工期导致赶工费用激增。施工过程中依据进度节点控制造价支出,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纳入成本分析范围。当出现进度延误时,评估赶工所需的额外成本与工期延误损失,选择经济合理的调整方案;当进度提前时,核算资源闲置成本与提前竣工收益,优化后续进度安排,通过进度与造价的动态联动实现两者的最优平衡。

3.3 与合同管理的协同作用

造价与合同管理的协同通过条款约定构建清晰的造价调整框架。在合同签订阶段将造价计算规则、调整范围、支付方式等核心内容细化明确,为造价管理提供法律依据。针对可能影响造价的变更、索赔、价格波动等情形,在合同中预设处理流程和责任划分标准。合同履行过程中依据条款及时办理造价调整,确保变更签证、索赔处理等环节有章可循。通过合同条款将造价管理要求固化为双方权利义务,减少造价争议,实现合同管理对造价控制的支撑作用,保障造价管理的规范性与严肃性。

结束语

建筑工程造价在全过程的应用涉及多阶段、多方法及多环节协同。各阶段应用紧密相连,核心方法为造价管理提供支撑,与质量、进度、合同管理的协同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未来,需持续优化造价管理,提升专业人员素养,以适应建筑行业发展需求,推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胡勇 . 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成本控制措施研究 [J]. 工程建设与发展 ,2024,3(5):167-169.

[2] 吴佐民 . 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研究 [J]. 建筑经济,2021,42(10):89-92.

[3] 杨立甫 . 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J].工程管理与技术探讨 ,2023,5(22):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