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 与AI 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李鑫 刘知宁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省徐州市 221018
1BIM 与 AI 技术概述
1.1BIM 技术解析
BIM 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基于数字化平台构建、涵盖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参数化模型技术。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三维数字化模型,整合建筑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的几何信息、材料属性、性能参数、进度数据等,形成可共享、可更新的信息数据库,打破传统建筑行业信息割裂的局限,为项目全流程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BIM 技术具备可视化、协同性、参数化、模拟性四大核心特点。可视化使建筑结构、空间关系以三维形式直观呈现,解决传统二维图纸解读难度大的问题,减少施工偏差;协同性支持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基于同一模型实时交互,提升沟通效率;参数化让构件参数联动更新,保障模型数据一致性;模拟性可实现4D 进度模拟(三维模型 + 时间)、5D 成本模拟(三维模型 + 时间 + 成本),提前发现进度冲突与成本风险,为施工规划提供依据。
在建筑行业应用中,BIM 技术已覆盖全生命周期。设计阶段可通过碰撞检测提前排查结构与管线冲突;施工阶段能优化现场布置、模拟复杂工艺;运维阶段则集成设备数据,辅助故障排查与维护计划制定,全方位提升建筑项目管理效率。
1.2AI 技术解析
AI 技术即人工智能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类智能,实现学习、推理、决策的技术体系,核心算法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机器学习通过数据训练模型,无需人工编程即可实现预测与分类,分为监督学习(标注数据训练,适用于分类任务)、无监督学习(无标注数据挖掘数据结构,适用于聚类)、强化学习(通过环境交互优化决策,适用于动态场景)三类。
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分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处理复杂数据,常见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擅长图像识别)、循环神经网络(RNN,适用于序列数据)、Transformer(捕捉长距离数据关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AI 技术架构分为数据层(采集、预处理数据)、算法层(核心算法设计与训练)、应用层(结合场景开发系统),三层协同保障技术落地。
在建筑领域,AI 技术应用已初见成效。智能设计阶段可基于案例数据自动生成优化方案;施工监控阶段通过计算机视觉识别人员违规(如未戴安全帽)、设备异常(如塔吊倾斜);安全管理阶段则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风险评估模型,预测事故概率,同时结合 VR/AR 技术开展沉浸式安全培训,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2BIM 与AI 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机制
2.1 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BIM 与 AI 的融合通过“数据集成- 智能识别- 量化评估”实现高效管控。BIM 模型构建阶段,需整合设计图纸、地质报告、施工方案等资料,搭建包含建筑结构、设备、人员动线的三维模型,同时关联安全规范、历史事故案例、物联网实时数据(人员位置、设备参数、环境指标),形成多维度数据基础。
AI 算法在此环节承担风险识别核心作用。针对结构化数据(构件参数、设备运行数据),采用决策树、随机森林等算法,通过学习历史事故数据,挖掘风险因素与事故的关联(如脚手架立杆间距超标与坍塌风险的相关性),实时监测模型数据,超出安全阈值即标记风险;针对非结构化数据(现场图像、施工日志),利用 CNN 识别图像中人员违规与设备异常,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提取日志中的隐患信息(如“模板支撑松动”),实现风险全面识别。
风险评估阶段,结合BIM 可视化特性,构建“发生概率- 影响程度-可控性”三维指标体系,通过 AI 算法量化风险等级(低、中、高),并在模型中以颜色标注(红色为高风险、黄色为中风险、绿色为低风险),直观展示风险分布,为管控提供明确方向。
2.2 安全预警与实时监控
安全预警与实时监控依托“BIM 可视化体系 +AI 智能预警”实现动态管控。BIM 可视化监控体系以三维模型为核心,整合物联网传感器与高清摄像头,在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关键区域布置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实时采集结构变形、设备运行、环境数据,同时通过摄像头捕捉现场图像,数据经 5G/LoRa 传输至平台后,与BIM 模型构件绑定,实现“模型- 数据- 视频”联动查看,管理人员点击模型点位即可获取实时数据与视频画面。
AI 驱动的智能预警系统通过算法实现隐患预警。针对传感器采集的结构化数据,采用 ARIMA、LSTM 等时间序列算法,学习正常数据规律,当数据超出范围或趋势异常(如基坑边坡位移速率突增),自动判定风险等级并预警;针对视频数据,通过目标跟踪、行为识别算法,实时监测人员进入危险区域、设备异常启动等情况,触发声光预警并推送信息至管理人员终端。此外,系统具备预警分级响应机制:一般预警仅通知安全员核实,重要预警启动班组排查,紧急预警则触发应急响应,在BIM 模型中标注救援路线与物资位置,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
2.3 安全管理决策支持
BIM 与 AI 通过“数据深度分析 - 决策优化建议”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数据整合阶段,依托 BIM 模型汇集静态数据(设计参数、安全规范、设备台账)与动态数据(实时监控数据、隐患整改记录、事故案例),形成统一安全管理数据库,为AI 分析奠定基础。
AI 算法从多维度挖掘数据价值:关联分析明确风险因素关联(如大风天气与高空作业事故的相关性);聚类分析识别隐患高发类型(如高支模坍塌、临边防护缺失)与区域(如深基坑周边、高层施工面);绩效分析则对比管控措施实施前后的事故率、整改率,评估措施有效性,同时分析班组安全绩效(如违规率、隐患排查量),为考核提供依据。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BIM 模型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决策建议,如在高风险区域标注管控重点、在模型中模拟不同管控方案的效果,帮助管理人员制定精准策略,优化安全管理流程,提升整体管控效率。
结语
BIM 与 AI 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改变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通过 BIM 技术的数据集成与可视化优势,结合 AI 技术的智能分析与预警能力,有效提升安全风险识别的精准度、实时监控的覆盖面及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为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然而,技术融合过程中仍面临数据协同、人才适配等挑战,需进一步优化技术体系与管理机制。未来,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二者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安全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慧香 , 彭洋 , 龚健 .BIM 与 AI 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J]. 房地产世界 ,2025,(09):158-160.
[2] 冯亮 .AI 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伦理分析 [J].张江科技评论 ,2025,(04):23-25.
[3] 徐林涛 .BIM 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J]. 居业 ,2025,(0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