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李新艳
四川省武胜县万隆小学校 638400
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当前评价体系存在诸多不足,亟需创新优化。
1.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1.1 评价目标偏离核心素养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目标仍存在明显的知识本位倾向,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多数学校将评价重心放在知识点掌握程度上,以计算准确性、公式应用熟练度等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忽视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的考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3年对全国 30 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显示, 82% 的小学数学期末试卷中,计算题和概念题占比超过 70% ,涉及实际问题解决的题目仅占 15% ,几乎未出现考察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开放性试题。这种评价导向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关注解题技巧训练,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受到制约。
1.2 评价方式单一传统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仍以纸笔测试为主,缺乏能够全面反映核心素养的多元化评价手段。日常评价中,教师多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即时性方式,且评价结果多以“对 / 错”简单判定,难以深入评估学生的思维过程。阶段性评价则依赖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题型固化为填空、选择、计算和应用题,侧重结果性评价。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2 年的调研数据显示, 91% 的小学数学教师将书面测试作为主要评价方式,仅 9% 的教师尝试过项目式评价或表现性评价。
2.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思路
2.1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定评价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目标构建,需打破知识本位的局限,建立与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对应的评价维度。每个维度需明确具体的行为表现指标,例如“逻辑推理”素养可细化为“能通过观察、实验提出猜想”“能运用演绎推理验证结论”“能清晰表达推理过程”等可观测的评价要点。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2023 年研发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中,将六大素养分解为 24 项具体表现指标,并根据不同学段制定阶梯式目标,如低年级侧重“数感”“量感”的初步形成,高年级强调“模型思想”“数据分析”的综合应用。这种目标设定方式,使核心素养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评价的具体行为,为教学评价提供明确的导向。
2.2 融合多种评价方式
融合多种评价方式是全面考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需构建“过程性评价 + 结果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成长档案袋等方式,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中的表现,重点关注思维方法和参与态度。结果性评价需改革传统纸笔测试,增加开放性试题和情境化任务,如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方案的数据分析”等真实问题,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则可通过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数学小论文答辩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浙江省杭州市某小学 2023 年实施的“数学素养评价包”包含四类工具:课堂参与度雷达图、家庭实践任务单(如超市购物预算规划)、期末素养测试卷(含 30% 开放性试题)、跨学科项目报告(如“校园种植园的面积计算与规划”),通过多维度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对策
3.1 制定分层评价标准
制定分层评价标准需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设定差异化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低年级(1-2 年级)侧重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的启蒙,评价标准应强调“能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数”“能通过操作理解简单数量关系”;中年级(3-4 年级)注重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的培养,标准可设定为“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计算问题”“能借助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高年级(5-6 年级)聚焦模型思想、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标准包括“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做出简单判断”。每个学段的标准需细化为“基础型- 发展型- 创新型”三个层次,例如对“数据分析”素养,基础型要求“能读取简单统计图信息”,发展型要求“能选择合适图表整理数据”,创新型要求“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北京市海淀区2023 年发布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分层评价指南》中,仅“逻辑推理”素养就包含 8 个学段的 24 项具体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评价依据。
3.2 建立动态评价机制
建立动态评价机制需打破“一考定优劣”的静态评价模式,通过持续追踪记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实现评价的过程化和生长性。可采用“素养成长档案袋”的形式,收集学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如低年级的“图形拼贴创作”、中年级的“数学日记”、高年级的“问题解决方案”等,通过纵向对比反映进步情况。同时,利用信息化平台构建动态评价数据库,自动分析学生在各项素养指标上的表现,生成个性化的素养发展曲线。例如,深圳市某小学引入的“数学素养电子档案系统”,教师可上传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可提交数字化作业(如数学思维导图、几何图形动画演示)、家长可反馈家庭数学活动情况,系统每月生成一份素养发展报告,指出优势领域和待提升方面。这种动态评价机制,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能够明确发展方向,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与改进功能。
3.3 强化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
强化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是发挥评价育人功能的关键环节,需建立多渠道的反馈机制和明确的应用路径。反馈方式应注重针对性和指导性,避免简单的分数或等级告知,而是采用“评语 + 案例 + 建议”的形式,例如对“数学建模”素养较弱的学生,可反馈“在‘校园图书角规划’项目中,你能测量场地尺寸,但未考虑书架排列的优化方案,建议尝试用画图法列出不同排列方式并比较空间利用率”。评价结果应用于三方面:一是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制定“素养提升计划”,如针对“运算能力”不足的学生,推荐分层练习资源;二是优化教师教学策略,通过分析班级整体的素养薄弱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如发现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不足,可增加真实情境中的数据解读教学;三是改进学校课程设置,根据评价结果补充相关课程资源,如开设“数学与生活”实践课提升应用意识。四川省成都市某小学 2023 年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学生“直观想象”素养得分较低的情况,开发了“几何图形拼搭”“立体模型制作”等 12 个实践模块,一学期后该素养的班级平均得分提升 23% 。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数学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创新思路与有效对策,有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叶润霞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08):46-49.
[2] 邓红 . 立足数学核心素养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J]. 中学数学研究 ,2023,(12):1-3.
[3] 刘玉平.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8(18):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