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用”篮球俱乐部课程教学新范式研究
魏星
陕西开放大学(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1 引言
传统篮球教学模式存在“重技能轻素养、重训练轻应用”的弊端,导致学生技术动作僵硬、战术意识薄弱、团队协作能力不足。随着体育教育理念的发展,如何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成为关键问题。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作为陕西省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先行者,其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在资源整合、管理机制等方面具有典型性,为“学练赛用”新范式的实践提供了理想样本。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篮球教学研究聚焦于情境化学习与竞赛驱动模式。例如,美国NCAA 通过分级联赛制度实现“以赛促练”,欧洲篮球俱乐部采用“技术 - 战术 - 比赛”三位一体教学法。国内研究则集中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改造,如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但普遍存在“学练脱节”“赛用分离”等问题。
2.2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与“学练赛用”范式中“情境化学练”“竞赛化应用”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运动技能形成理论指出,技能习得需经历“认知- 联结- 自动化”三阶段,新范式通过分层递进的教学内容设计(如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运球突破)实现技能内化。
3“学练赛用”教学新范式的构建逻辑
3.1 范式内涵解析
“学练赛用”范式以“学生中心”为核心理念,通过“学练结合”夯实技术基础、“赛练融合”提升战术能力、“赛用联动”强化实践应用,形成“学习 - 训练 - 竞赛 - 应用”的闭环系统。该范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练分离”“赛用脱节”的局限,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协同发展。
3.2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的实践基础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篮球俱乐部采用“三级管理架构”(分管副校长→体育工作委员会→专项教研组),整合教务、学工、财务等部门资源,形成“课程 - 训练 - 竞赛 - 科研”一体化管理体系。其硬件设施包括 2块标准篮球场、1 块室内训练馆及智能穿戴设备,为新范式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4“学练赛用”教学新范式的实施策略
4.1 分层递进的教学内容设计
依据学生技能水平与学习阶段,教学内容被划分为“基础层 - 提高层 - 应用层”。基础层聚焦于原地运球、双手胸前传球等单项技术,运用“分解 - 完整”教学法,教师通过示范(如运球时手指张开、手腕放松),引导学生模仿练习,以建立正确动作模式;提高层引入行进间运球、变向突破等组合技术,结合“技术 - 战术”融合训练(如运球突破后传球),着重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应用层则设计“3v3 阵地战”“5v5全场攻防”等竞赛情境,要求学生在真实对抗中运用技术(如快攻中的三步上篮),强化技术稳定性与战术执行力。
4.2 情境化与游戏化的学练方式
情境化学练通过模拟比赛场景(如“最后 5 秒进攻”),设置时间压力与空间限制,以此提升学生的决策能力。例如在“区域联防”训练中,要求防守方根据进攻方跑位动态调整站位,从而培养学生的战术灵活性。游戏化设计则开发“运球接力赛”“投篮积分战”等游戏,将技术练习转化为竞技任务。像“运球接力赛”,要求学生在快速运球过程中完成指定动作(如绕桩、变向),借助团队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3 多层次竞赛体系构建
班级内部赛以“阵地争夺战”为主题,设置“进攻得分”“防守成功”等双维度评分标准,鼓励学生兼顾攻防两端。年级联赛采用主客场制与积分排名,模拟职业联赛赛程,着重培养学生赛前准备(如战术分析)与赛后复盘能力。校际友谊赛与周边高职院校开展交流赛,通过跨校对抗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团队协作水平。
4.4 动态化评价反馈机制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如技术动作完成度、战术执行情况),借助“技能成长档案”追踪个体进步轨迹。例如,教师每周对学生的运球速度、投篮命中率进行量化评估,并标注改进方向。终结性评价结合期末测试(如 30 秒运球上篮次数)与竞赛成绩(如年级联赛排名),综合评定学习效果。反馈激励设立“最佳进步奖”“最佳战术奖”等专项奖励,通过公开表彰强化学生成就感。例如,某学生因在联赛中多次完成关键助攻获得“最佳战术奖”,其团队协作意识显著提升。
5 实施效果与讨论
5.1 战术意识增强
年级联赛的数据直观展现了情境化训练与竞赛实践对提升战术执行力的显著作用。实验班学生传球次数平均每场达 28 次,远高于对照班的 15 次,助攻成功率 62% 也优于对照班的 43% 。在模拟比赛场景的训练中,学生不断适应时间压力与空间限制,学会根据场上形势做出合理决策。通过“技术 - 战术”融合训练,如运球突破后传球等,培养了战术意识。竞赛实践则让学生将所学战术运用到实战中,不断强化。这表明,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战术素养,使其在比赛中更灵活、高效地执行战术。
5.2 团队协作改善
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清晰地反映出游戏化设计与团队奖励机制对强化学生协作意识的积极作用。实验班学生在竞赛中的互动频率平均每场32 次,互动质量上有效配合占比 75% ,均优于对照班的 20 次和 58% 。游戏化设计将技术练习转化为竞技任务,如“运球接力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配合。团队奖励机制,如设立“最佳进步奖”“最佳战术奖”等,激发了学生的团队荣誉感,促使他们更积极地与队友互动合作。这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和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5.3 讨论与建议
新范式虽成效显著,但也面临挑战。个体差异适配方面,部分基础薄弱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需进一步细化分层标准,按技能水平分为4 - 5 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能力提升上,部分教师缺乏情境化教学设计经验,可通过开展专项培训,如战术分析工作坊,提升其教学能力。资源持续优化也不容忽视,增加智能穿戴设备投入,如运动追踪手环,能实现技术动作的实时反馈与个性化指导。只有不断解决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范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学练赛用”篮球俱乐部课程教学新范式,通过分层递进的教学内容、情境化的学练方式、多层次的竞赛体系及动态化的评价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练脱节”“赛用分离”的问题。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的实践表明,该范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篮球技能、战术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为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模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该范式在其他运动项目中的适应性,以及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如AI 动作分析)优化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周建文 . 中职体育“学练赛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J]. 体育风尚 , 2023, (10): 47-49.
[2] 刘智鑫 , 王惠 , 张东强 , 等 . “学练赛用”体育俱乐部制课程教学新范式研究 [J]. 体育教学 , 2021, 41 (01): 15-17.
课题 :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2024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学练赛用”篮球俱乐部课程教学新范式研究——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课题编号: 16
作者简介:魏星,男,1983.12,陕西省西安市,汉,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