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群文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作者

祁兴立

稻城县城关小学627750

引言:

群文阅读一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阅读并深入分析一组相互关联文章的阅读方式。它不仅超越了传统单篇阅读的局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品质与阅读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群文阅读的创新模式与应用,以“群”为核心理念,巧妙地将多篇文章融合,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不同文体、主题和风格的文章,激发思想的火花,获得智慧的启迪。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和丰富的阅读体验,更助力他们开启智慧之门,汲取知识的养分,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群文阅读兴趣

创设情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授课方法,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营造真实的学习场景,将抽象的语言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对此,为了保证群文阅读的应用效果,教师可以围绕群文主题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多文本理解。具体而言,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情境,教师依据群文主要内容挖掘与其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源,趣味性素材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便于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 或是互动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多篇文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使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切实保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围绕动物编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文章。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猫、母鸡、大鹅的多张图片,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大屏幕上的动物,并主动说出它们的名字,形成活跃的班级氛围。而后,教师提出互动问题:“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动物吗?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 ? 具体原因有哪些?”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同时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在自由讨论中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在多媒体情境和互动情境下,学生的群文阅读兴趣得以激发,踊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初步掌握群文主题的同时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创造有利条件。

二、精选文本,合理组元

紧扣教材主题 : 以教材单元主题为出发点,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文本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奇观”时,可以选择《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教材文本,同时补充《壶口瀑布》《黄山奇石》等课外文本,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关注学生兴趣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文本。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充满童趣、图文并茂的绘本或童话 ;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哲理、情节曲折的小说或散文。如针对五年级学生对探险故事的兴趣,可以选取《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相关片段组成群文。

兼顾文本多样性 : 文本的选择应涵盖不同体裁、题材、作者和文化背景。既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常见体裁,也要有神话传说、科普文章、人物传记等不同题材。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提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三、建立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 在教授《丁香结》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比如:“丁香结象征着什么?”、“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结’是解不开的?”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汇总学生的问题,并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和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讨论的重点。

设计自主阅读任务,深化理解: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丁香结》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花草树木的文学作品,如《白杨礼赞》、《荷塘月色》等,要求他们从中找出与《丁香结》相似或不同的地方,撰写一篇读后感或对比分析报告。此外,还可以组织一次 " 我眼中的丁香花 " 主题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丁香花或丁香结的理解和感悟。

四、对比分析,强化群文阅读关联

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相比,群文阅读教学在文章内容与数量上发生较大变化,学生需要研读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并深入挖掘它们间的关系,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组织群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语言运用、写作技巧、情感态度等角度出发,归纳群文各篇章的异同之处,充分锻炼其阅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以《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为例,这两篇文章的主题都与亲情有关,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具体的事件表达情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泛读这两篇课文,引导他们以对比的方式分析两位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表达父爱和母爱,并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事例加以说明。很快便有学生给出答案 :"《慈母情深》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思想斗争、母亲的工作环境以及母亲对别人的不理解时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爱与支持;《父爱之舟》则详细记录了父亲与孩子间的多件事情,如父亲带‘我’住旅店、带‘我’逛庙会、背‘我上学、为‘我’缝被子等,通过细节体现父亲深沉的爱。" 对比分析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两篇文章之间的关联性,并对群文主题有了全新认识,充分保障群文阅读教学质量。

五、结语

群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言而喻。教师肩负的首要使命,便是深入剖析教材中的文章,紧扣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精准确立群文阅读的主题。以此为基准,教师需精心挑选阅读素材,以此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 华振毅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开展策略 [J].天津教育,2025,(01):159-161.

[2] 李冬玲 .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24):22-24.

[3] 戴金霞 .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J]. 格言 ( 校园版 ),2025,(15):32-34.

[4] 冯光琴 .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 基础教育论坛,2025,(0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