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策略的探究

作者

惠晶

6101211993****5805 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水寨社区幼儿园

户外自主游戏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它为幼儿提供了亲近自然、自由探索、尽情释放天性的空间。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能够锻炼体能、提升社交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规则意识。针对大班儿童来说,他们在由幼儿园向小学校转变的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室外自我活动对其全面素质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孩子们在玩耍中经常面临各类挑战与难题,这就需要老师及时且适当地参与其中,提供引导和援助。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介入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介入大班幼儿的户外自主游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存在的问题

1.1 介入时机不当

部分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过早介入的情况较为常见。当幼儿刚开始进行游戏,还未充分探索和尝试时,教师就急于给予指导,如在积木搭建游戏中,幼儿刚拿起积木准备搭建,教师就提出如何搭建更好的建议,这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思考,剥夺了他们的探索乐趣,影响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然而,另一些教师则过于滞后,当幼儿在玩耍中面临危险或激烈冲突时,未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例如,在滑板游戏中,幼儿因速度过快而即将摔倒,教师却未能及时制止,可能导致幼儿受伤,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介入时机不当,不仅无法有效促进幼儿的游戏体验,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1.2 介入方式单一

教师在介入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时,大多采用语言指导的方式,缺乏多样性。在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时,教师只是通过言语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而很少采用动作示范、提供材料、参与游戏等其他方式。单一的介入方式容易使幼儿感到枯燥,无法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不利于幼儿从多方面获取信息和经验,影响游戏效果和幼儿的发展。

1.3 过度干预,忽视幼儿自主性

有些教师在介入游戏时,过度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去指导幼儿游戏,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和想法。在幼儿进行绘画创作游戏时,教师要求幼儿必须按照一定的主题和方式进行绘画,不允许幼儿自由发挥,这极大地抑制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表达能力,使游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1.4 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关注

大班幼儿在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但教师在介入游戏时,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式,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的指导可能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的指导又可能不够具体和细致,导致他们难以跟上游戏进度,逐渐失去参与游戏的兴趣和信心。

2、大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有效介入策略

2.1 准确把握介入时机

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当幼儿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介入。一是当幼儿面临危险时,如幼儿在攀爬高处时,身体失去平衡,有掉落的危险,教师必须立即制止并给予帮助,确保幼儿的安全。二是当幼儿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如争吵、抢夺玩具等,教师要及时介入,引导幼儿学会沟通、分享和合作,解决矛盾冲突。三是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要积极回应,给予指导和支持。而当幼儿游戏顺利进行,沉浸在自主探索和创造中时,教师应尽量不介入,让幼儿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发挥自主性。

2.2 丰富介入方式

语言引导,语言引导是教师常用的介入方式,但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启发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建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索。在幼儿搭建城堡的游戏中,教师可以问:“你觉得城堡还缺少什么呢?”“如果把这个积木放在这里会不会更好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让他们主动思考和尝试。通过动作示范,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游戏,如玩滑板、骑自行车等,教师可以通过动作示范,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游戏方法和技巧。教师亲自示范正确的滑板姿势和滑行方法,幼儿能够更快地掌握,提高游戏的安全性和趣味性。提供材料,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教师适时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能够拓展游戏内容,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在幼儿玩沙水游戏时,教师提供水桶、铲子、模具、管道等材料,幼儿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玩法,如搭建沙堡、修建水渠等。参与游戏,当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时,能够更好地拉近与幼儿的距离,深入了解幼儿的想法和需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师扮演商店老板,与幼儿进行互动,能够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在互动中引导幼儿学习和发展。

2.3 明确角色定位,尊重幼儿自主性

在参与游戏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自己的身份是指导者、协助者和观察者,而非主宰者。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想法,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在儿童参与创新构建活动的时候,老师应避免立即指导孩子如何操作,而要对他们的勇气与创造力表示赞赏并予以支持。一旦孩子们面临挑战,老师应当协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只是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茁壮成长。

2.4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在介入游戏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提出更高层次的挑战,如在建构游戏中,鼓励他们搭建更复杂的建筑结构;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从简单的任务开始,逐步提升他们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不同的兴趣点引导幼儿参与适合的游戏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2.5 加强家园合作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的表现和发展情况,同时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幼儿提供类似的游戏环境和机会,巩固幼儿在园所学。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在户外进行亲子游戏,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创造。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中,如担任志愿者,协助教师组织游戏,增强家园共育的效果。

3、结论

有效的教师干预对儿童在大班阶段的自我活动中的进步起着关键作用。透过精确掌握干预时刻、多样化干预手段、清晰界定角色职责、重视个性差别并增强家庭协作等方式,老师能更有效地指导及推动孩子们在自发活动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意义,助力孩子们的全方位身心健康发育,为其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稳固基础。教师应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介入策略,提高指导水平,为幼儿创造更加优质的户外自主游戏环境。

参考文献:

[1] 冯琬玲 , 刘丽玲 , 李思娴等 .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教师支持策略的研究 [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8):20-24.

[2] 季晓英 .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环境创设与引导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10.

[3]. 彭海蕾. 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实践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9):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