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舞蹈艺术对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创新启迪

作者

王雨昕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一、引言:当千年伎乐遇见数字新舞

成都永陵博物馆珍藏的“二十四伎乐”形象,凝固了盛唐宫廷乐舞的华彩瞬间,是中华乐舞文化的瑰宝。然而,静态的壁画与石刻难以充分传递其动态韵律与文化精髓。新媒体舞蹈艺术,以其沉浸式、交互性、智能化的特性,为激活沉睡的文物、架通古今美学的桥梁提供了革命性工具。本研究以“二十四伎乐”为文化内核,探讨新媒体技术如何深度融入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以此为契机,重塑面向未来的舞蹈教育生态。

二、二十四伎乐:新媒体舞蹈教育创新的文化基因

(一)文化价值与教育潜力

唐代乐舞教材:研究唐代伎乐形象、乐器组合、服饰妆容和舞者姿态,可深入理解唐代乐舞制度、审美和社会文化,展现时代文化风貌和艺术特色。

舞蹈艺术的身体语汇:伎乐姿态不仅是身体动作,还包含身体美学和表演范式。姿态如“三道弯”和“S 形”传达情感和氛围,包括演奏、舞蹈动作和仪态等表演形式,为舞蹈身体语言训练提供素材。

跨学科教学载体:“二十四伎乐”融合音乐、服饰、美术、宗教和社会史等知识,适合跨学科教学,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深入理解历史复杂性。

民族认同与美育资源:“二十四伎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升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二)传统教育困境

形象静态化,即形象缺乏动态变化,显得单一死板;语境缺失,意味着缺乏足够的背景信息或情境设置,使得理解或欣赏形象时缺乏必要的文化输出;动作细节模糊,导致无法清晰地捕捉到形象的动态特征,降低了形象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互动体验匮乏,指在与形象的交互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反馈和参与感,使得用户体验不够丰富和深入;与现代审美存在距离感,表明形象可能不符合当前大众的审美趋势和偏好,难以引起广泛的共鸣和兴趣。

三、基于二十四伎乐的新媒体舞蹈课程体系构建

笔者设想以“二十四伎乐”为核心主题,构建新媒体舞蹈课程体系,秉承“文化为魂、技术为翼、创作为体”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层次分明、逐步递进,并且模块之间能够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一)文化认知与数字考古模块

二十四伎乐文化精粹:系统学习伎乐的历史背景,深入了解其图像学解读,探究乐器的形制与演奏方法,研究服饰妆容的特征,以及乐舞制度与文化内涵。

文物数字化与三维重建技术:掌握高精度扫描、摄影测量和三维建模技术,可以精细采集和记录古代伎乐壁画和石刻。这项工作不仅记录艺术品,还涉及修复和保护珍贵文化遗产。利用科技,可虚拟复原艺术品,重现原始面貌和色彩,使后人直观欣赏和研究历史艺术。

唐代乐舞文献与图像数据库应用:掌握如何利用专业数据库,例如敦煌研究院数字资源库,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以及创作素材的检索和分析,是进行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重要技能。

(二)技术赋能与动作活化模块

伎乐姿态动作捕捉与数字活化:运用动作捕捉技术,由专业舞者演绎解读伎乐姿态,捕捉其核心动态特征。学习数据处理、骨骼绑定、驱动虚拟伎乐模型进行基础动作复现与流畅连接。探索基于生物力学的动作合理性分析与优化。

虚拟场景中的伎乐展演设计(VR/AR):利用 VR 技术重建唐代宫廷、敦煌洞窟等原生场景,设计沉浸式伎乐虚拟展演。利用 AR 技术,在实体空间(如教室、博物馆) 叠加虚拟传乐形象,实现“古今同台”。

(三)创意转化与当代表达模块

新媒体伎乐舞蹈编创工作坊涵盖四个主要环节:1. 主题挖掘,引

导学生提炼文化主题。2. 语言转化,将传统伎乐姿态与现代舞蹈结合。3.技术整合,应用动作捕捉、投影映射、交互装置及 VR/AR 技术。4. 作品呈现,完成作品的创排与多平台展示。

生成式 AI 与伎乐文化再创造包括:使用 AI 图像工具创作未来感服饰、妆容和场景;结合唐代音阶与现代电子音色创作新音乐;运用AI 动作工具探索伎乐动作风格的算法化扩展,激发编舞灵感。

四、以二十四伎乐为核心的新媒体舞蹈实践教学创新

(一)“博物馆- 实验室- 舞台”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域

博物馆现场教学:亲自前往永陵(或者其数字展厅)进行实地的观摩体验,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的导览,深入理解古代伎乐的原生态环境,从而激发和触发个人的创作灵感。

数字媒体实验室:配备动作捕捉系统、VR/AR 设备、交互编程环境、图形工作站,进行技术学习、数据采集、虚拟排练与作品开发。

智能黑匣子剧场 / 混合现实舞台:作为最终作品的呈现空间,整合投影技术、传感设备、灯光效果以及音响系统,致力于打造一个能够实现虚实交融的演出环境。在这个空间中,观众将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听觉盛宴,感受到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所带来的震撼效果。

(二)“研究- 实验- 创作”循环迭代的教学方法

文化深研: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梳理、图像分析、专家访谈(如文博研究员、古乐复原学者),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技术实验:设立“技术工坊”,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动作捕捉、VR场景搭建、声音交互编程,在试错中掌握技术语言。

项目创作:以小组为单位,经历“主题构思 - 技术方案设计 - 原型开发- 测试反馈- 作品迭代- 最终呈现”的全流程。

(三)“古今对话,虚实共生”的特色教学策略

“数字伎乐演员”辅助教学:通过运用动作捕捉技术驱动的虚拟传乐模型,可以将其作为“数字助教”,直观地展示动作的每一个细节以及空间的调度,甚至能够与学生进行实时的动作“对话”或对比,从而提供更加生动和互动的学习体验。

AR 辅助训练:在舞蹈教室中,舞者们可以通过佩戴 AR 眼镜或者使用平板设备,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技术能够在舞者们的身体和周围空间中叠加虚拟的伎乐姿态轨迹,提供节奏提示,并展示与舞蹈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舞者们不仅能够增强对舞蹈动作的记忆,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在艺术表现和文化认知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VR 沉浸式编舞:在通过虚拟技术精心重建的唐代场景之中,学生们能够以“第一视角”的方式深入体验那个时代的空间氛围。他们将在这个沉浸式的环境中进行空间编舞实验,通过身体动作和舞蹈来探索和表达自己在历史语境中的身体语言和情感。

五、结语

以新媒体舞蹈艺术为桥梁,将沉睡于博物馆的二十四伎乐文化瑰宝引入舞蹈教育的核心场域,是一次极具前瞻性与文化使命感的探索。它超越了简单的技术应用,笔者旨在构建一个以文化自信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跨界融合为特征、以培养未来人才为目标的新型舞蹈教育范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与充满活力的实践教学,学生得以在“复现”与“再创”、“虚拟”与“实体”、“历史”与“当下”的辩证互动中,深刻体悟中华乐舞的精髓,并运用时代语言赋予其新生。这不仅为舞蹈教育开辟了充满可能性的新航路,也为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传播树立了生动典范,预示着舞蹈艺术教育将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上,奏响更加恢弘的时代乐章。

作者简介:王雨昕,女,2000 年 10 月,河南省辉县,研究生,舞蹈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