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代莎莎 毛风华 乔梓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日照 276826

1. 数智时代高校“两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1 教育目标的内在一致性要求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聚焦学生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心理赋能,二者最终的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数智时代,学生面临的价值冲击与心理压力交织叠加,单一教育模式难以应对复杂需求,社交平台的虚拟互动可能加剧心理疏离。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解决学生因心理失衡导致的价值认同偏差,孤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无法应对因价值迷失引发的心理危机。唯有通过协同育人,将价值引领融入心理疏导,以心理支持强化价值认同,才能实现“育德”与“育心”的同频共振,确保育人目标在复杂环境中落地生根。

1.2 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驱动协同

数智时代学生成长呈现新特征:一方面,网络信息碎片化加剧价值迷茫,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社交虚拟化等导致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部分与价值认同模糊、人生目标缺失相关。

数智时代的学生需求已呈现“思想困惑与心理困扰交织、价值迷茫与情绪失衡并存”的特征。单一教育模式难以覆盖这种复合型需求,唯有通过协同育人,让思想引导更具心理温度,让心理疏导更有价值深度,才能精准回应学生在成长中的真实诉求,为其健康发展筑牢双重保障。

1.3 数智技术的赋能潜力支撑协同

将学生思想动态、日常行为与心理指标等数据进行整合,构建“思想—心理”一体化数据库。人工智能可开发智能辅导系统,实现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的精准匹配。例如,通过分析学生思想动态与课堂互动数据,既能识别其政治立场倾向,也能预警心理健康风险,为协同干预提供依据。

2. 数智时代高校“两育”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两育”协同育人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协同育人意识。一方面,未能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价值,在资源分配、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例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协同育人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协同育人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独立的教育领域,各自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无需进行协同。这种错误认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专注于自己所负责的学科领域,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融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相互脱节,无法形成育人合力。

2.2“两育”协同育人的技术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数智技术本应成为提升育人效能的加速器,但当前部分高校“两育”协同育人运行效率偏低。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为协同响应滞后与资源内耗两个层面:当学生出现思想困惑与心理问题交织的复合型需求时,两育系统往往陷入 " 信息壁垒—判断延迟—干预脱节 " 的低效循环;同时,数智工具的重复开发与数据孤岛现象普遍,既存在思政课在线平台与心理测评系统功能重叠,又因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学生心理档案与思想动态数据无法互通,造成技术资源与人力成本的双重浪费。

部分高校引入的智能育人平台虽具备数据采集功能,但缺乏基于算法的需求识别模块,难以自动标记“思想困惑伴发心理危机”的预警信号,仍依赖人工筛选信息,与数智时代的高效处理要求脱节。在流程运行中跨部门协同的“制度时滞”显著,两育工作分属不同管理体系,思政部门的“群体教育”逻辑与心理部门的“个体干预”模式在响应优先级、处理流程上存在差异,而现有协同机制未形成标准化的衔接流程,如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价值观引导环节缺乏明确操作规范,导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需反复协调,降低了运行效率。这种技术应用与制度设计的双重不足,使得双育协同难以充分释放数智时代的效能优势。

2.3“两育”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壮大

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因素,但在数智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协同育人的需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存在差异,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教师在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时,难以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在数智时代,部分教师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不足,无法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

3. 数智时代高校“两育”协同育人的对策

.1 树立协同理念,构建“价值- 心理”一体化育人

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需以理念革新为先导,树立“价值- 心理”一体化育人观,打破二者“各自为战”的思维定式,实现价值引领与心理疏导的深度融合。一体化育人观强调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健康心理是践行正确价值观的基础,而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增强心理韧性。

通过跨学科培训提升教师融合能力,鼓励思想政治教师学习心理干预技巧,心理教师掌握价值观引导方法;利用校园智慧平台推送“思想 - 心理”

融合案例,营造“价值塑造与心理培育并重”的育人氛围,最终形成理念共识引领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

3.2 依托数智融合,精准画像教育对象

数智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新范式,其中精准画像教育对象是实现协同效能的核心环节。通过数据融合构建立体画像,可破解传统育人中“大水漫灌”的困境,推动“双育”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首先,需建立多源数据采集机制。整合学工系统、心理测评数据、行为数据及社交数据等,形成动态数据。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隐私,明确采集边界,获得学生知情同意,避免数据滥用。

其次,构建三维画像。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行为特征,识别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等显性问题;借助情感计算技术解析文本、语音中的情绪倾向,捕捉焦虑、抑郁等隐性心理信号;结合思想政治素养指标,形成“行为 - 心理 -思想”立体模型。

最后,实现画像的动态更新与精准应用。建立实时数据反馈机制,定期迭代画像模型,确保与学生成长轨迹同步;针对画像结果推送差异化育人方案,使“双育”措施精准对接个体需求,最终形成“数据画像 - 协同干预 -效果评估”的闭环育人体系。

3.3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完善协同育人平台

数智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技术支撑,构建系统化体系与智能化平台是实现协同效能的关键路径,可破解传统育人中资源分散、联动不足的难题。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需搭建“三维联动”框架。在组织维度,成立跨部门协同中心,由学校统筹,整合宣传部、学工部、心理中心等机构职能部门,明确思想政治教师与心理教师的职责分工与协作机制;在内容维度,建立“思想 - 心理”融合课程库,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思政课模块,同时在心理辅导中渗透价值观引导,形成内容互补;在机制维度,制定协同预案,对危机事件实行“双线响应”,思政教师侧重思想疏导,心理教师负责情绪干预,实现“1+1>2”的育人效果。

完善协同育人平台需依托数智技术打造智能枢纽。技术层面,开发集数据采集、分析、反馈于一体的云端平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心理测评系统、危机预警模块,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功能层面,设置智能匹配系统,根据学生画像自动关联思想政治教师与心理辅导员,推送个性化协同方案,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步启动励志教育与抗压能力培养;保障层面,通过权限分级管理确保数据安全,引入 AI 审核工具过滤不良信息,兼顾平台开放性与规范性。

体系与平台的协同运作,最终形成“制度保障- 技术支撑- 精准服务”的闭环,使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深度融合,适应数智时代育人需求。

3.4 健全协同育人效果评估机制

构建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在思想维度,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分析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深度,结合网络言论中的价值取向数据,量化理想信念培育效果;在心理维度,运用量表工具与行为数据分析结合的方式,评估情绪调节能力、抗压韧性等指标的变化;在协同维度,设置“联动响应效率”“资源整合度”等指标,衡量跨部门协作的实际效能。

依托数智工具搭建动态评估平台。开发集数据采集、实时分析、结果反馈于一体的评估系统,自动抓取课程参与度、辅导转化率、危机事件复发率等过程性数据,通过大数据算法生成可视化评估报告。

建立闭环反馈机制。将评估结果与育人方案动态绑定,对指标不达标的领域启动协同优化程序,如针对“价值观引导效果不足”的问题,推动思政教师与心理教师联合修订课程内容;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结合数智工具数据与实地调研结果,确保评估客观公正,形成“评估 - 改进 - 再评估”的持续优化闭环。

4. 结论

数智时代高校“两育”协同存在理念割裂、机制缺失、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树立一体化育人观、健全协同机制、赋能数智技术、加强队伍建设等路径加以解决。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探索技术赋能与教育规律的结合点,推动“两育”协同从“物理结合”走向“化学融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阳 . 数智化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现状及实践路径研究 [D]. 吉林大学 ,2024

2. 宋立 .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D]. 中南大学,2023

课题来源:2025 年日照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X2025327

代莎莎(1981-),女,汉族,工学硕士,专业方向: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