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念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式探究
邱立国
吉林省敦化市黑石乡学校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三位数乘两位数”作为整数乘法教学的关键节点,对学生计算能力提升和乘法运算本质理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按课时拆分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难以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认知与思维体系。大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以统领性大观念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教学转型,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大观念视角下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崔洪喜强调“大观念的内涵是自主构建 , 联结与迁移 , 它如同一个建筑中的基本框架, 将所有零散的材料联结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张俊珍指出“大观念统领下的结构化更能凸显内容之间的关联,体现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和学科本质的一致性。”大观念是反映学科本质、具有统摄性和迁移价值的核心观念,它能将单元知识串联成有机整体,让教学摆脱碎片化困境。在小学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中,“乘法运算的一致性”就是大观念,其体现为乘法运算本质是计数单位的累加,无论数的形式如何变化(整数、小数、分数),运算逻辑具有一致性,这一观念贯穿乘法知识体系,为教学指明核心方向。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一门学科,关键的是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单元整体教学强调从单元整体出发,系统分析知识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它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打破课时界限对知识的分割;关注学生素养发展,通过设计连贯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应用与反思过程;突出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使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相互呼应,形成育人合力。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五步十环
第一步:大观念提炼——锚定单元教学“灵魂”(环 1 - 环环 1:单元知识解析——梳理乘法运算“逻辑链”
纵向关联上,乘法运算发展呈现清晰的递进逻辑。二年级“表内乘法”是乘法运算的起始,让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意义与基本运算;三年级“多位数乘一位数”拓展了乘法参与数的范围,为复杂乘法运算奠基;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一步提升运算复杂度,积累运算策略;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乘法的关键进阶,同时连接五年级小数乘法、六年级分数乘法,是理解乘法运算一致性的重要环节,教学中需凸显其“承前启后”价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前世今生”。
横向拆解时,本单元 5 个例题围绕“转化思想运用”和“乘法运算本质理解”两个核心。操作层面,聚焦如何将“三位数 × 两位数”转化为已学的“两位数 × 两位数”“三位数 × 一位数”,这是运用转化思想简化运算的体现;原理层面,明确乘法运算本质是“计数单位的累加”,提炼核心问题“如何基于计数单位的分解与重组,实现多位数乘法的转化与计算”,以此统领单元知识探究,让学生把握运算本质。
此外,对比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虽编排与呈现方式有差异,但核心知识点一致。
环 2:大观念精准提取——让教学“有魂可循”
基于单元知识解析,提炼出“乘法运算的一致性”大观念。该大观念对接数感、推理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意识及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例如,理解乘法运算一致性,有助于学生发展数感(感知数的运算规律)、推理意识(推导运算过程与规律)、运算能力(掌握运算技能与策略)等。以大观念为魂,教学活动围绕其展开,知识学习不再是零散知识点堆砌,而是在大观念引领下的深度建构,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本质。
第二步:教学内容重构——打破壁垒,让知识“成体系”(环 3 - 环4环 3:知识模块整合——构建“递进式”学习链
传统课时划分易导致知识碎片化,难以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本单元按“算理溯源—探究规律—模型建构”逻辑,将知识重构为三个模块。“算理溯源”模块聚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探究,让学生理解运算本质是计数单位的累加与重组;“探究规律”模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验证“积的变化规律”,深化对乘法运算的理解,掌握简便运算策略;“模型建构”模块结合生活中购物、行程等问题,提炼“单一量 × 数量
总量”共性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实现知识从运算到应用的跨越。三个模块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系统知识体系。
环 4:教学目标分层——让素养“可落地”
基于大观念和模块划分,制定单元教学总目标
一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迁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掌握运算技能;
二是经历“积的变化规律”探究过程,理解规律内涵,能运用规律简化计算,发展推理与运算能力;
三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单价”“速度”等概念,提炼数量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四是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同时,每个模块聚焦一个核心目标,且核心目标细分为基础层、进阶层和高阶层。让不同水平学生都有发展空间,确保素养培育可落地。
第三步: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深度参与”(环5 - 环6)
环5:核心任务统领——让活动“有方向”
每个模块设计核心任务,作为学生探究“主线”。“算理溯源”模块核心任务:“探究 123×45 如何转化为已学乘法运算,用多种方式说明算理与转化依据”,学生围绕此任务,调动转化思想,深入理解算理;“探究规律”模块核心任务:“自主设计乘法算式,分组探索积随因数变化的规律,用数学语言精准表达并验证”促使学生主动操作、归纳;“模型建构”模块核心任务:“收集生活中购物、行程问题,分析提炼数量关系,用该关系解决新问题并拓展应用” ,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模型价值。核心任务统领下,学习活动方向清晰,知识探究更具深度。
环6:活动序列细化——让探究“有层次”
每个核心任务分解为3 - 4个阶梯式活动。以“算理溯源”模块核心任务为例,活动一:“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用小方块直观演示计数单位累加过程”唤醒旧知与转化思想;活动二:“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记录困惑与初步转化思路” ,推动自主探索;活动三:“小组交流,用画图、语言等方式展示转化过程与算理,质疑修正” ,促进思维碰撞;活动四:“总结算理,对比不同转化方法,提炼转化思想要点” ,实现从具象到抽象建模。阶梯式活动适配学生认知,让不同水平学生深度参与,基础弱学生借助直观活动理解,基础好学生深入提炼思想方法。
第四步:评价反馈设计——让教学“有依据”(环7 - 环8)
环7:多元评价工具——全面捕捉学习成果
运用多元评价工具,全面检测学习成果。一是算理理解评价表,量化评估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检测,设计不同难度问题,检测学生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三是课堂观察记录表(教师用),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度、思维表现、合作互动情况等,全方位了解学习过程。多元评价工具互补,让教学评价更全面、精准。
环8:针对性反馈策略——精准推进学习
采用针对性反馈策略:即时反馈,课堂上学生汇报时,及时肯定正确思路指出问题并引导修正,快速调整学习节奏;分层反馈,对基础层学生,侧重夯实知识;对进阶层学生,引导拓展;对高阶层学生,提供挑战性任务;反思性反馈,布置反思任务,让学生自主复盘,提升元认知能力。
第五步:教学反思优化——让课程“有生长”(环9 - 环10)
环9:教学过程复盘——聚焦关键环节
课后从三个维度反思:一是大观念落实度,检查教学是否围绕“乘法运算的一致性”展开,知识解析、活动设计是否凸显算理本质与观念引领;二是活动有效性,分析核心任务与阶梯活动是否激发深度参与,是否适配学生认知;三是评价适配性,审视评价工具是否全面捕捉成果,反馈策略是否精准回应学生需求。通过复盘关键环节,发现教学不足。
环10:迭代改进策略——形成教学闭环
根据反思结果优化教学,若大观念落实不足,调整教学内容呈现,增加算理一致性对比环节;若活动有效性欠佳,重新设计任务与活动序列;若评价适配性有问题,优化评价工具与反馈方式。将优化策略应用于后续教学,再次实践、反思、改进,形成“设计—实施—反思—优化”闭环。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通过“五步十环”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学生在知识掌握与素养发展上有明显提升。教师教学观念与能力也得以转变,从关注课时教学转向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系统性、创新性增强。实践中发现,大观念提炼的精准性仍需提升,需更深入研究学科本质与学生认知,让大观念更贴合教学实际;学习活动设计对学生差异的适配性还可优化,要进一步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
五、结语
大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为实践样本,构建“五步十环”模式,实现了知识体系重构与学生素养发展的统一。这一模式突破传统教学局限,让教学更具系统性、关联性与发展性,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后续需不断探索完善,让大观念引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更大育人价值,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引用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2] 邓莹源 . 大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综述 [J]. 求知导刊 , 2020, (45): 39-42.
[3] 崔洪喜 . 大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J]. 天津教育 ,2022,(23):21-23.
注:本文系延边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大观念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 :2024YBYL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