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放血疗法的历史渊源与传承
曲杰
拉萨市林周县卡孜乡卫生院 西藏 林周县 851600
引言
藏医放血疗法基于藏医学 “三因学说”(隆、赤巴、培根)理论,通过在特定部位穿刺放血,调节体内气血平衡、清除病邪,常用于治疗“赤巴” 型疾病、瘀血阻滞类病症等。作为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青藏高原的游牧文明时期,历经多代藏医名家的总结与创新,逐步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治疗体系。在当代,随着传统医药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藏医放血疗法的传承不仅关乎一项医疗技术的延续,更承载着藏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智慧。因此,研究其历史渊源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医学与文化价值。
一、藏医放血疗法的历史渊源
(一)起源阶段:游牧文明中的初步实践
藏医放血疗法的起源与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游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古代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海拔高,游牧民族常面临外伤、瘀血、关节疼痛等健康问题,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渐摸索出通过穿刺放血缓解病痛的方法 —— 最初可能借助尖锐的兽骨、石片等工具,在体表特定疼痛部位放血,以达到消肿止痛、疏通阻滞的效果。这一阶段的实践虽未形成系统理论,却为后续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体现了藏民族顺应自然、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
(二)发展阶段: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随着藏医学的整体发展,藏医放血疗法逐步从经验实践向理论指导过渡。吐蕃时期,藏医学吸收了中原中医、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的部分理论,结合本土实践,开始对放血疗法进行规范 —— 明确放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如针对 “赤巴” 过盛引发的热性病症可采用放血,而“隆”“培根” 过盛的寒性病症则需慎用;初步划分放血部位,根据人体经络与脏腑对应关系,确定头部、躯干、四肢等不同区域的放血点;改进放血工具,从天然工具逐步发展为金属制成的专用放血针,提升操作的安全性与精准性。这一阶段,放血疗法开始融入藏医学理论框架,成为具有明确指导思想的治疗手段。
(三)成熟阶段:经典著作中的系统总结
藏医放血疗法在宋元时期进入成熟阶段,核心标志是多部藏医学经典对其进行系统总结。《四部医典》作为藏医学的奠基之作,设专章阐述放血疗法,详细记载了放血的理论依据、操作步骤(如术前准备、放血时机选择、放血量控制)、工具使用规范、术后护理方法等,甚至对不同病症对应的放血部位、放血顺序进行精准界定;同时期的《月王药诊》等著作,进一步补充了放血疗法在疑难病症中的应用经验,完善了并发症的处理方案。这些经典著作的问世,使藏医放血疗法形成了 “理论 - 实践 - 护理” 完整的体系,成为后世传承的核心依据。
二、藏医放血疗法传承的核心内容
(一)理论传承:藏医学理论的深度渗透
藏医放血疗法的传承首先是理论层面的传承,核心是藏医学 “三因学说” 与 “气血理论” 的深度理解。传承人需掌握 “三因” 失衡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明确放血疗法如何通过调节 “赤巴”“隆”“培根”的平衡治疗疾病;理解气血在体内的运行规律,知晓不同放血部位对应的经络、脏腑,以及放血对气血疏通的作用机制;同时掌握放血的适应症、禁忌症与辨证要点,如区分热性病症与寒性病症的不同处理原则,避免盲目操作。理论传承确保了疗法的应用不偏离藏医学的核心逻辑,是实践的前提。
(二)技艺传承:操作规范与经验积累
技艺传承是藏医放血疗法传承的核心,涵盖工具使用、操作流程、经验判断等方面。工具使用上,需掌握不同类型放血针的选择与消毒方法,根据放血部位的皮肤厚度、血管分布调整工具;操作流程上,需熟练掌握术前 “催血”、术中放血点定位、放血量控制、术后止血与护理的完整流程;经验判断则依赖长期实践积累,如通过观察血液的颜色、质地判断病邪性质,通过患者的反应调整操作节奏,这些难以量化的经
验,多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传递。
(三)文化传承:医学智慧与民族精神的延续
藏医放血疗法的传承还包含文化层面的内容,承载着藏民族的医学智慧与精神特质。在传承过程中,不仅传递技术与理论,更传递 “以人为本” 的治疗理念 —— 强调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体质、生活环境)调整治疗方案,注重与患者的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传递藏民族 “顺应自然” 的健康观,如放血时机的选择会结合季节、昼夜变化(,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念。这种文化传承使疗法超越了单纯的医疗技术,成为藏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三、藏医放血疗法的当代传承路径与保障措施
(一)传统师徒传承的坚守与优化
传统师徒传承是藏医放血疗法传承的核心路径,需在坚守核心模式的基础上优化。一方面,延续 “师带徒” 的传统,由经验丰富的老藏医挑选具有文化认同与学习意愿的传承人,通过长期跟师学习(通常3-5 年),让传承人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理论与技艺,尤其是难以通过书本传递的经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优化传承方式,在传统口传心授基础上,加入定期考核、病例讨论等环节,确保传承的规范性与有效性,避免经验的流失或偏差。
(二)院校教育中的系统融入
将藏医放血疗法纳入院校藏医学教育体系,是扩大传承范围、实现标准化传承的重要路径。在藏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开设 “藏医外科学”“藏医放血疗法专论” 等课程,系统讲授放血疗法的理论、历史与操作规范;建设实训基地,配备模拟人体模型、专用放血工具,让学生在模拟操作中掌握基础技能,再通过临床实习接触真实病例,实现 “理论 - 模拟 - 实践” 的递进式学习;邀请一线老藏医参与院校教学,将临床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弥补院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差距。
(三)政策与文化层面的保障
完善政策与文化保障措施,为藏医放血疗法的传承提供外部支持。在政策层面,将藏医放血疗法纳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资金与项目支持,鼓励其开展传承活动;制定放血疗法的临床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标准,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同时,为传承提供统一依据。在文化层面,通过藏医药博物馆展览、非遗宣传活动、纪录片拍摄等方式,宣传藏医放血疗法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提升公众对其的认知与认同,为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结束语
藏医放血疗法的历史渊源,是一部从经验实践到理论成熟的发展史,承载着藏民族的医学智慧;其传承不仅是技术与理论的延续,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传递。通过坚守传统师徒传承、融入院校教育、完善政策文化保障,能够推动这一传统疗法在当代实现活态传承。未来,还需在传承中兼顾 “守正” 与 “创新”—— 在保留核心理论与技艺的基础上,探索与现代医学技术的结合,让藏医放血疗法既延续文化根脉,又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健康需求,为传统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范例。
参考文献
[1] 同格力 . 蒙医放血疗法联合蒙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疗效评估 [A] 关爱生命大讲堂之生命关怀与智慧康养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临床心理关怀与医院人文建设的融合专题 [C].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 , 2025: 2.
[2] 完么项, 次仁德吉, 达娃. 藏医痛风穴位放血疗法在痛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25, 40 (03): 1498-1500.
[3]松太吉. 藏医放血疗法配合二十五味珊瑚丸治疗查隆病(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A] 第七届全国康复与临床药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一)[C]. 南京康复医学会 , 南京康复医学会 , 202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