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牧童短笛》五声性旋律在对位织体中的三种表现形式

作者

马鸣羲

天津天狮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钢琴独奏《牧童短笛》系贺绿汀于 1934 年创作的运用五声性旋律及对位技法的钢琴曲。本研究聚焦于该曲五声性旋律在三种对位织体中的呈现方式,此乃体现其艺术感染力的技巧根基。学界研究表明,该作品在贺绿汀个人创作以及中国钢琴音乐历史中均具有显著的代表性。诸多研究多关注其旋律与曲式结构特征,而对作品具体运用对位技法的情形及其对作品效果的影响着墨有限。本文探讨《牧童短笛》三种常见对位织体形式的运用,旨在探究五声性旋律与对位技法的创新性结合,以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五声性旋律的民族风格与情感表达

五声性旋律是指基于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构建而成的旋律线条。这类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其音程关系简洁且和谐,通常能使人产生宁静、优美的审美感受。在《牧童短笛》中,贺绿汀娴熟地运用五声性旋律,为该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格。例如,在作品的第一部分,简洁的五声音阶旋律描绘出一幅田园风光的景象,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调。

二、对位织体的类型与表现特征

对位织体作为一种多声部音乐创作技法,其特征为各声部于织体中既保持独立性又具备相互协调性。常见的对位织体类型包括平行对位、对比对位和模仿对位。平行对位着重体现各声部间的相同性,由此形成的织体呈现出相对和谐的整体效果;对比对位强调各声部间的差异性,该织体往往会产生不和谐与紧张感,进而展现出动态的起伏变化;模仿对位则以重复或变形某一小型主题为主要手段,旨在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三、五声性旋律在对位织体中的艺术呈现

(一)平行对位:稳定与民族风格的塑造

《牧童短笛》中存在诸多并行关系对位。文章所谓的并行关系,指的是各个声部依照相同的音程距离构成平行关系,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并行形态。平行对位的关键在于各声部间的音程关系保持恒定,常见形式有平行八度、平行五度或平行三度等。这种对位方式有助于增强旋律的稳定性,赋予作品整体感。在《牧童短笛》里,贺绿汀巧妙运用该技法,使五声性旋律更为鲜明且富有层次感。例如,在第一段起始部分,主旋律与伴奏声部以三度、五度、八度的形式展开。具体而言,在第一句中,主旋律以五声音阶为根基,上声部于中高音区进行,低声部则与之保持三度、五度、八度的关系进行伴衬。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提升了旋律的清晰度,还使整个段落听感更加饱满、立体。平行对位赋予《牧童短笛》如下效果:促使五声性旋律的进行更趋稳定与完整,使听众更易体悟五声性旋律的本质内涵;凸显民族风格,平行对位能够更充分地展现五声性旋律的民族风格特征;营造出平静祥和的氛围,契合《牧童短笛》所呈现的田园牧歌特质。

(二)对比对位:动态张力与戏剧性表达

对比对位借助不同声部间的对比冲突以生成张力与动感。该技法着重于各声部间的对比,具体体现为节拍、音高和力度方面的差异。凭借此手段,作曲家能够在整体和谐的框架下引入变化与张力。在《牧童短笛》的复调段落中,对比对位这一作曲技法得到了广泛运用。贺绿汀运用对比对位手法,使乐曲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与动态感。例如,作品首部中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的首个八小节,在节奏、音高和力度上采用了对比对位,使音乐的层次感十分显著。对比对位赋予作品强烈的韵律感与变化性,让听众在聆听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同时,该技法能够凸显主旋律的主导地位,因为对比使主旋律更为清晰、突出。此外,对比对位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情感表达,使得钢琴曲《牧童短笛》不仅具有田园风格,更成为一部情感丰富、动人心弦的音乐佳作。

(三)模仿对位:主题衍展与音乐连贯性

模仿对位主要通过复制或变型某一主调旋律来促进音乐的发展,模仿对位在《牧童短笛》中也被普遍使用。模仿对位是指一个声部复制另一个声部的主题片段或主题旋律,可以在音高、节奏等方面出现改变。模仿对位方式可以增加音乐兴趣点,并加强整体段落的连贯性。在《牧童短笛》中,贺绿汀使用了模仿对位,让曲调不断变化与发展。在复调性的第一段中,从第9 小节- 第20 小节,主旋律进行的对比反复出现,其中贺绿汀还利用节奏性模仿对位。主旋律的旋律以八分音符形式出现,在后面的几小节伴奏声部利用十六分音符形式对主旋律的主题进行了模仿,但是未失去原来的旋律特征。这一节奏模仿加深了音乐的趣味性,使段落整体连贯。模仿对位给《牧童短笛》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一是加强了音乐的发展性和连续性,让听众在发展变化的音乐中感受到音乐前进中的连续性;二是加强了对作品主题及核心旋律的表现,因为它通过模仿变化发展使主题旋律及核心旋律深入人心;三是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使得《牧童短笛》不仅是一首简单的钢琴曲,更是一部充满发展变化的音乐作品。

综合以上三种对位形式的分析可知,这三种对位形式有不同的功能,共同构成了作品中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平行对位保证了稳定性与统一感,对比对位则增加了丰富性与变化感,模仿对位则增强了作品的发展性与连贯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这对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创作也有所借鉴与参考作用。期望本文的分析有助于人们对《牧童短笛》这首经典作品的理解与赏析。

四、结语

贺绿汀在《牧童短笛》中对五声性旋律和对位法的有机运用,展现出他对我国民族音乐语言的高度思考;平行式对位、对比性对位与模仿式对位在丰富乐曲表现力的同时,增加了乐曲的艺术魅力。这对于我国传统五声性调式与西方对位法如何“会师”的进一步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坤. 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创作特点与演奏分析[J]. 大观( 论坛 ),2025,(02):63-65.

[2] 郭泽林 . 中国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的音乐本体及演奏特征探析 [J]. 黄河之声 ,2023,(02):140-143.

[3] 孙舜华 . 钢琴曲《牧童短笛》的互文性解读 [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39(01):56-60.

作者简介:马鸣羲2022 级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