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交互维度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

作者

许月

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 21500

引言 :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智慧教育与“互联网 + 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初中语文教学正经历由“灌输式”向“互动式”、“体验式”的深刻转变。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然而,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思维。基于交互视角的信息技术应用,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成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课前数字引导,激活语文兴趣

(一)文本微课预习,互动唤醒语感

针对《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唤醒学生语感。教师精心录制 5-8 分钟的导学微课,介绍老舍其人与文风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景物描写技巧 [1]。微课中穿插济南四季风光的高清图片与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温晴”的济南冬景。同时,在学习平台上设计“冬天印象”互动问卷,让学生提交对冬天的感受与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学生还可通过平台收集古诗词中关于冬天的经典名句,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丰富对冬天意象的认知。教师借助社交媒体建立“济南之美”学习小组,学生在群内分享查找到的济南景色图片或视频资料,特别是趵突泉、千佛山等济南标志性景点的冬日风光,直观感受济南冬景特色。在电子文本上,学生可标注“响晴”、“髻”、“水墨画”等生僻词语,提交不理解之处,教师据此了解学生阅读障碍,精准备课。

(二)阅读资源推送,交流拓展文脉

借助班级电子阅读平台,教师推送老舍其他散文作品片段,如《想北平》《北京的春节》等,与《济南的冬天》形成呼应,帮助学生理解老舍独特的文风。同时整合朱自清《春》、郁达夫《故都的秋》、冰心《山中杂记》等名家描写季节与自然景色的经典散文,引导学生在不同文本间建立关联,形成系统化的名家散文阅读资源库。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预习任务:搜集济南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背景,了解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与山东大学任教的经历,探究作者对济南产生深厚感情的原因。

二、课中技术融合,深化语文理解

(一)文学情境构建,互动提升鉴赏

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重构《济南的冬天》的艺术情境,让抽象的文字具象化、生动化 [2]。通过高清投影系统展示济南四季景色对比图,特别是冬日的小山、河水、垂柳等文中意象,让学生直观感受“暖和安适地睡着”的济南冬景特色。教师精选济南冬天的实景视频,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利用情境互动软件,设计“文本探秘”任务,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划分文章层次,标注景物描写片段,在电子白板上拖拽重组成“阳光—小山—雪景—水景”的结构图。针对文中精彩段落,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采用场景复原技术,将文字描述转化为视觉图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独特视角与细腻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中“冒着点热气”的水藻、“微微露出点粉色”的薄雪等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细腻的观察力与表现力。学生借助录音软件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体会“暖”、“睡”、“小摇篮”等词语所营造的温情氛围。通过情感朗读分享区,学生互相聆听彼此的朗读,交流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交互式电子课本上,学生可对喜爱的句子进行标注与批注,记录自己的体会,如对“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一句的拟人手法赏析。

(二)写作协作探究,交流培养表达

围绕《济南的冬天》的写作特色,教师创设数字化协作探究环境,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提升写作表达能力。利用协作学习软件,将全班学生分为“阳光组”、“小山组”、“雪景组”与“水景组”四个小组,对应文中四处景物描写。每组在云端协作文档中共同探讨各自负责部分的写作特点,提取文中精彩表达,分析其修辞手法与表现效果。“阳光组”重点研究“响晴”一词的表达效果;“小山组”探讨“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的拟人化描写;“雪景组”

分析“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中的比喻修辞;“水景组”研究“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的意象塑造。各小组借助数字白板展示讨论成果,分享研究心得。接着,教师引导各组成员混合组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合作完成“家乡四季景色”的场景描写练习,模仿老舍细腻传神的描写风格,在云协作平台上共同创作。学生可即时查看组员的写作进度与内容,进行互补与修改。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老舍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层层递进地展现济南冬日的独特魅力,如何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景物生命力。

三、课后信息延伸,巩固语文素养

(一)作文在线点评,互动促进思辨

《济南的冬天》教学后,教师在线布置“家乡的某个季节”主题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老舍笔下的细节描写与情感抒发技巧,描绘家乡独特的季节风貌 [3]。为激发写作灵感,教师提前在班级云盘中建立“季节风景图库”,收集各地四季景色的精美图片与视频素材,供学生选择参考。学生完成初稿后,通过智能写作批改平台提交作文,系统自动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等要素,给出初步评价与修改建议。教师则通过批改软件中的语音批注、文字标记、插入评论等功能,针对性点评学生作品中的亮点与不足,特别关注学生对老舍细腻观察与生动表达的学习吸收情况。在班级云空间建立“佳作赏析区”,展示优秀作品,开展同伴互评活动。学生可对他人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如“描写北方冬景的细节不够具体”、“对家乡特色景物的情感抒发不够自然”等,引发思辨与讨论。

(二)经典阅读拓展,交流强化积累

以《济南的冬天》为契机,教师利用数字阅读平台构建“四季美景”主题阅读单,推荐叶圣陶《桨声灯影里的秀才》、朱自清《绿》、汪曾祺《榆树》、杨朔《荔枝蜜》等名家散文,形成系统化的季节类散文阅读资源库[4]。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设计基础版、提高版、拓展版三种难度的阅读任务,实现个性化阅读指导。通过在线阅读打卡系统,记录学生的阅读进度、时长与心得,形成数据化的阅读档案,让阅读过程可视化、可追踪。借助云教学空间,设置“文学鉴赏角”,学生可在此上传自制的《济南的冬天》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或多媒体作品,如配乐朗读、情景再现、手绘插画等。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形式的创意表达,如制作“济南四季”电子画册、录制“老舍笔下的济南”解说视频、创作“向老舍致敬”的仿写散文等,拓展阅读与表达的维度。在数字学习社区中,开展“我最喜爱的散文”线上主题讨论,学生分享阅读体验,推荐自己喜爱的散文作品,交流文本间的异同,形成良性的阅读互动循环。教师定期组织线上读书会,邀请学生分享《济南的冬天》与其他经典散文的阅读收获,讨论如何从语言、结构、意境等维度欣赏散文之美。

结束语

交互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更重塑了师生关系与教学生态。从课前数字引导到课中技术融合,再到课后信息延伸,形成了完整的教学闭环,实现了语文教学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从单向灌输到多元互动的转变。未来的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在保持语文学科本质与魅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真正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与人文精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王爱霞 , 阳利平 , 陈智敏 . 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索 [J]. 新教育 ,2025,(16):33-35.

[2] 魏辉 . 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情景式阅读教学 [J]. 嘉应文学 ,2025,(11):173-175.

[3] 阮庭国.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J].中学课程资源 ,2025,21(05):60-62.

[4] 贾金振 . 浅谈智慧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5,(1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