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探讨
巴桑措
那曲市色尼区黑河街道办事处 那曲市 852000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与时代特征
新时期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已突破传统“娱乐消遣”的局限,成为提升全民素养、凝聚社会共识、传承文化根脉的重要力量,其价值与特征彰显鲜明时代属性。
(一)从“生活调剂”到“素养提升”的核心价值理念
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是优化群众思想道德素养的关键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物质富足,更需精神滋养。通过国学讲座、红色文化展演、社区道德讲堂等活动,群众能在参与中把握时代脉搏,深化对国家政策与文化传统的认知,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1]。另一方面,活动对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快节奏生活引发的“久坐依赖”“手机依赖”,舞蹈竞赛、全民体育赛事、户外文化露营等项目,既能增强群众身体素质,又能通过社交互动缓解心理压力,实现身心双重调节。
(二)文化性、群众性、传播性凸显的时代特征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呈现三大显著特征。其一,“文化性”需求升级,群众对活动的期待从“热闹”转向“内涵”,国学热、非遗体验、传统节日沉浸式活动的兴起,体现群众对文化深度与精神共鸣的追求。其二,“群众性”基础扩大,参与主体不再局限于中老年群体,年轻人通过线上文化社群、数字艺术展主动融入,年龄跨度与职业覆盖度显著拓宽,凸显“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本质[2]。其三,“传播性”效应增强,自媒体与短视频平台成为传播重要渠道,一段社区广场舞改编视频、一场乡村非遗直播,可能借助网络形成“蝴蝶效应”,推动活动从“局部开展”升级为“全民关注”。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的现存问题
尽管群众文化活动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实践中部分地区仍面临活动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的困境,主要集中在四方面:
(一)活动内涵不足,同质化严重
部分基层活动仍停留在“广场舞表演”“红歌合唱”等传统形式,内容缺乏地域特色与创新元素,与时代脱节。例如,多地社区文化节节目单高度重合,忽视对本地民间传说、非遗技艺、方言文化的挖掘,导致活动“千篇一律”[3]。同时,原创内容产出能力薄弱,专业创作人才短缺,活动长期依赖经典作品,新内容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难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
(二)传播渠道单一,数字化转型滞后
多数基层文化机构依赖“线下海报 + 社区微信群”的传统传播模式,未充分利用抖音、B 站、小红书等年轻群体聚集的平台。即便开展线上活动,也多局限于“直播演出”,缺乏 VR 虚拟展览、AR 互动体验等数字化手段,导致覆盖范围有限、传播效率低下[4]。
(三)资源保障不足,专业人才短缺
资源方面,部分地区资金投入有限,文化场馆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甚至存在“有名无实”的文化馆,无法支撑多样化活动开展[3]。人才方面,基层工作者普遍缺乏创意策划、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复合型人才与非遗传承人才断层,活动设计缺乏专业性,难形成持续影响力。
(四)群众参与度分化,需求匹配失衡
活动参与呈现“中老年热、青年冷”,年轻人对“单向输出”式传统活动兴趣低,更期待互动性、科技感、个性化项目。但现有活动多“自上而下”设计,忽视群众需求调研,导致活动与期待脱节,难形成长效参与机制[4]。
三、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活动特征与群众需求,需从四维度构建系统化策略:
(一)构建多元传播矩阵,扩大活动认知
打造“线上 + 线下”融合传播体系。线上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内容:青少年群体推送非遗技艺短视频、文化知识挑战赛,借助抖音、快手扩大影响力;中老年群体推出线上戏曲直播、健康养生讲座,通过微信公众号精准推送。可借鉴“中国节日”系列短视频经验,将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等传统活动改编为舞蹈、短剧,带动线下热度。线下优化组织流程,从前期需求调研、中期氛围营造到后期反馈收集形成闭环,同时加大宣传投入,通过社区公告、校园海报等形成“口碑效应”,提升活动认知度[1]。
(二)创新活动形式内容,实现“集中 + 分散”协同
兼顾“专业性”与“群众性”,形成“集中活动引领、分散活动补充”格局。一方面,依托文化站、社区、文化馆开展集中性高品质活动,如邀请专家举办国学讲坛、组织专业团队开展非遗展演,借助机构资源提升专业性;另一方面,鼓励群众自发开展分散活动,文化部门提供场地、器材支持,如支持成立“亲子文化工坊”“老年书法社”,让群众从“参与者”变为“创造者”[2]。
(三)强化资源与人才保障,夯实活动基础
资源方面,构建“政府主导 + 社会参与”投入机制:政府加大文化场馆、非遗保护资金支持,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图书馆;通过 PPP 模式引入企业合作,设立“群众文化创新基金”,对优秀项目补贴,为赞助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与品牌宣传。人才方面,实施“引进+ 培育”策略,引进文创策划、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组织基层工作者参加新媒体运营、活动设计培训。
(四)聚焦群众需求差异,推动精准开展
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活动:中老年群体开展戏曲欣赏、广场舞比赛、健康讲座;青少年群体推出AI 艺术工作坊、沉浸式戏剧、电竞文化节;农民工、新市民群体举办“城市融入主题展览”“方言文化沙龙”,助其增强城市认同感。同时,建立“需求调研机制”,通过线上问卷、社区访谈收集意见,避免盲目策划,确保活动与群众需求匹配。
四、结语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是关乎民生福祉与文化传承的系统工程。需坚持“以群众为中心”,从传播、形式、保障、需求维度持续创新,打破同质化、单一化困境,让活动兼具“文化味”与“烟火气”,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全民素养、凝聚社会共识、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为和谐社会构建注入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春雅 .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策略初探 [J]. 大众文艺,2024(05):1-3.
[2] 刘雅萍 .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策略 [J]. 区域治理,2019(41):229-231.
[3] 张敬 . 新时期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J]. 现代农村科技,2021(11):122.
[4] 刘丹 . 新时期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策略 [J]. 中国民族博览,2023(0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