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研究
布桑
山南市洛扎县洛扎镇小学 西藏洛扎县 851200
一、引言
教育作为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塑造价值的重要途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西藏山南市洛扎县位于祖国边境地区,民族聚居特点显著,民族团结意义重大。自 2019 年山南市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工作以来,洛扎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通过系统化、创新性的教育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本研究通过分析洛扎县的教育实践经验,探讨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机制,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 洛扎县教育实践理论武装与认同教育
洛扎县将理论武装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任务,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通过教育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促进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在这样有着独特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地方,教育对于整合多元文化和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意义非凡。社会认同理论也表明,学校教育可以通过营造共同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起超越民族差异的共同身份认同,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山南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多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共生共荣,但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需要通过教育来梳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学生理解和尊重彼此文化,同时将其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大体系中,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隔阂。教育系统在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熟练掌握,以此为桥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和历史,进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族团结,而教育在凝聚人心、促进团结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一代,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和具有国家意识、民族情怀、文化素养的人才资源。
二、洛扎县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区位与文化基础 3.4 长效机制建设与评估体系
2.1 边境区位:赋予教育“戍边育人”的使命
洛扎县作为边境县,边境线长,边境村寨分布广泛,“守边、固边、兴边”是当地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天然承载着“培养边境守护者”的使命——通过教育让边境青少年认识到自身与国家边境安全的紧密联系,树立“边境稳则国家安”的意识,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相结合。同时,洛扎县通过“边境教育扶持政策”(如边境学校基础设施升级、教师专项补贴、学生资助等),保障边境地区教育公平,让边境各族学生在优质教育中感受国家关怀,强化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情感基础。
2.2 文化交融:提供意识培育的多元载体
洛扎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既有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洛扎木雕、拉康古镇文化),也有汉藏文化交融的历史印记(如茶马古道遗址、戍边历史故事)。这种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了鲜活载体——一方面,通过挖掘本地藏族文化中的爱国元素(如历史上洛扎各族群众共同抵御外侮、守护家园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整体”;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如传统节日、民间故事、科技成就),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打破单一文化认知,形成“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共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支撑。
三、山南教育(洛扎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3.1 优化文化认同教育方式
文化认同教育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与转变,着眼未来、创新发展、实现超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先进的文化内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价值和内涵。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育领域发生巨大变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另外,文化和旅游等行业的跨界融合,使得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增强了文化认同教育的力度。文化认同教育需要把握数字技术和文旅融合的机遇,创新文化认同教育方式。一是利用数字技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现代化转变的基础和条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3.2 教育方式创新与数字化应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传统教育方式已难以完全满足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需求。教育方式创新不足和数字化应用程度不高成为制约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需要更加生动、互动、时尚的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面对这一挑战,需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开发在线教育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例如,可以通过短视频、动漫、游戏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3.3 完善协同机制,强化家校社育人合力
一是建立“洛扎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协调小组”,由教育局牵头,文旅局、民政局、边境派出所及各学校、乡镇参与,制定年度育人计划,明确各主体职责,确保协同育人常态化;二是提升家庭参与度,通过“家长培训课”“家庭教育线上平台”,向家长普及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与方法,定期组织“家校共育活动”(如“亲子民族团结实践日”),让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三是深化社校合作,与社会机构签订“长期育人合作协议”,如文旅局定期派专业人员驻校指导,边境派出所将“边境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程,确保社会资源持续为学校育人提供支持。
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日常教育工作体系,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安排。同时,要构建科学的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定期对教育活动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此外,还要加强经验总结和交流推广,将好的做法和经验转化为制度性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洛扎县的实践表明,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理论武装、文化传承、语言推广和全域育人等多维教育实践,有效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洛扎县的经验为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宝贵借鉴。同时,洛扎县的教育实践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队伍专业能力不足、教育方式创新不够、长效机制不健全等挑战。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以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五、参考文献
[1] 程林顺 . 文化认同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及工作机制研究 [J].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4(4):29-35.
[2] 崔英锦 , 徐亮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视域下教师文化认同研究 [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4(3):25-32,55.
[3] 刘河燕 .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路径研究 [J]. 经济研究导刊 ,2022(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