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信息化手段应用研究

作者

文磊

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建筑工程项目普遍存在工期长、环节多、参与方复杂等特点,进度管理始终是工程管理中的关键内容。随着工程建设对质量与效率要求的不断提升,依赖人工和纸质记录的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下的管理需求。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为工程进度控制提供了更高效、可视化和协同化的解决方案,成为推动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的信息化作用分析

(一)传统进度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主要依赖人工编制计划、纸质记录和口头沟通,存在效率低、信息滞后、误差率高等问题。特别在多专业协作项目中,数据反馈慢、调度不及时,常引发工序冲突和资源浪费,严重影响施工效率。此外,各参与方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导致信息不对称,影响全局协调与科学决策。

(二)信息化手段赋能进度管理的优势

信息化技术推动进度管理向数字化、可视化和协同化转变。在计划阶段,系统可自动生成关键路径与进度预警;在执行过程中,实时数据采集提升响应速度;在协同层面,多方可同步获取进度信息,减少沟通成本。信息化手段显著提升了项目控制的精度和预判能力,使进度管理从经验依赖走向数据驱动。

(三)主要信息化技术及其功能简述

当前常用的信息化工具包括进度管理软件(如 Primavera P6、MSProject)、BIM、ERP 系统及云平台。项目管理软件支持进度编排与资源分析,BIM 实现 4D 可视化模拟与冲突检测,ERP 系统连接进度与资源配置,移动终端与云系统实现现场数据实时上传与决策支持。这些工具协同作用,构建出一个高效、可控的进度管理体系。

二、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实践

(一)信息化在施工计划编制与调整中的应用

在施工计划阶段,项目管理软件可以细化编制总控计划与分项节点计划,通过构建 WBS(工作分解结构)对项目进行层级划分。以某高架桥项目为例,施工单位采用 Primavera P6 制定详细进度网络图,对桥墩施工、梁体预制、吊装拼接等关键工序进行节点控制,通过浮动时间与关键路径管理确保各工序无缝衔接。在实际执行中,系统每日自动比对计划与实际进度,并生成滞后分析报告,管理者据此调整资源配置和作业顺序,从而实现动态优化,避免关键路径上出现长时间延误。

(二)信息化在施工现场数据采集与反馈中的应用

施工现场的数据采集通过 RFID、二维码技术、传感器系统等物联网设备实现自动化,施工进度、人员出勤、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可通过移动终端如平板电脑或手机录入系统,并同步传至管理平台。例如在某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使用钢筋定位二维码系统记录每根钢筋的施工进度及质量验收信息,实现全过程数字化追踪。同时,混凝土浇筑强度、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上传云平台,系统自动判断是否满足后续施工条件,提高工序衔接效率与质量控制能力,减少人工检测成本,提升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三)BIM 技术在进度控制中的集成应用

BIM 技术通过构建施工阶段的 4D 模型,将时间参数绑定于建筑构件,进度控制实现三维空间与时间维度的同步 [1]。施工团队可在开工前利用 BIM 模型模拟整个施工流程,提前发现施工逻辑不合理、工序冲突等问题。例如在某商住楼项目中,通过 Navisworks 软件进行 4D 模拟,发现脚手架搭设与外墙保温施工存在空间重叠,提前优化了施工顺序。施工过程中,模型按实际施工进度实时更新,颜色区分未施工、施工中与已完工状态,现场管理人员通过 BIM 模型即可判断当前进度位置,及时发现偏差,指导资源投入与作业面调整,提高施工的连续性与可控性。

(四)信息平台在多方协同管理中的实现

信息协同平台打通了设计、施工、监理与业主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各方对进度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反馈 [2]。以某地铁盾构工程为例,施工单位使用智慧工地协同平台,按天上传盾构掘进数据、工班日志与关键工序进度,系统自动生成进度曲线与施工日报,经由监理单位在线审核确认后推送至业主方,提高了沟通效率与监管透明度。平台支持多角色权限设置,确保不同岗位访问不同级别数据,避免信息泄露,同时实现审批流程可视化留痕,便于质量追溯与节点验收,推动多方高效协作、同频共振。

(五)典型案例分析

在某超高层建筑项目中(总高 306 米,建设周期 26 个月),项目管理团队引入 BIM+ERP+ 项目计划系统集成平台,实现进度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施工计划由 Primavera 制定,通过 Open API 接口导入至BIM 平台,实现构件级施工状态的动态可视化与时间轴联动。施工现场每个关键构件均绑定二维码,扫描后可查看其施工状态、验收记录、施工图纸及进度对比图,提升了数据追溯效率与现场管理精度。管理平台每日自动生成资源使用率分析图与关键路径偏差图,供施工会议调度决策使用,确保项目节奏稳定推进。最终该项目提前 12 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单位工期缩短 4% ,材料浪费率降低 6% 。

三、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信息化的优化路径

(一)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信息化技术在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已逐步普及,但在实际推进中仍存在系统集成度不高、数据碎片化、使用者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常见现象如项目 BIM 模型更新滞后于现场施工,或 ERP 系统未能实时与进度系统同步,导致信息孤岛持续存在。此外,现场施工人员对信息系统的依赖度不足、使用习惯差,影响系统数据完整性与实时性。部分中小型施工单位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专业技术支撑,也影响信息化手段的落地效果和推广深度。

(二)信息化应用的优化策略

为提升信息化进度管理效能,应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协议,推广 IFC 标准与 BIM 数据中台建设,促进系统间互联互通 [3]。加强一线人员操作培训和岗位实训,提升基层员工对信息系统的认知与操作能力,推动“人机协同”高效运行。在数据安全方面,应建设多层次权限管理体系,确保进度信息、施工日志、资源记录等关键数据的保密性与可追溯性。同时建议项目方设立专职信息化协调员,负责跨系统协作、数据维护与平台运行,保障信息系统在项目全周期稳定运行。

总结:信息化手段在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计划编制的科学性与执行的精度,也增强了多方协同的效率与实时决策能力。通过项目管理软件、BIM、ERP 系统与现场数据采集技术的集成应用,施工过程实现了从静态控制向动态智能管控的转变。然而,在实际推广中仍面临标准不统一、人员素养不足等问题。未来应强化系统集成、优化培训机制,持续推动进度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与规范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丹 , 张磊 .BIM 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J]. 房地产世界 ,2021,(17):109-111.

[2] 赵连琦 .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造价控制的信息化策略 [J]. 工程与建设 ,2024,38(03):734-735+741.

[3] 赵连琦 .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造价控制的信息化策略 [J]. 工程与建设 ,2024,38(03):734-735+741.

作者简介: 文磊(1989.11),性别:男,民族: 汉,籍贯: 河南,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建筑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