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事业的使命与教师的责任

作者

张莉莉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后桥小学 717300

引言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具生命力的事业,始终承载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从古代私塾先生传道授业解惑,到现代教育体系的系统化构建,教育的形态虽历经变革,但其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性作用从未改变。在当今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竞争愈发激烈,教育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战场。党和国家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彰显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新需求,教育事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如何让教育真正成为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都聚焦于教育实践的核心——教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育理想的践行者,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师德风范,直接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作为一名扎根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在于它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塑造未来的责任与使命。本文将结合自身实践与思考,探讨教育事业的深刻内涵与教师的责任担当。从古至今,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始终与教育事业的兴衰紧密相连。当教师踏上讲台的那一刻,便肩负起了漫长而艰巨的育人使命[1]。

一、教育:民族振兴的根基工程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一方面,教育以育人为根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另一方面,学校办学以教师为核心,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塑造者,更在开发人力资源、培育时代新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本质是对教师群体的尊重、对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视。高质量的教育依赖高质量的教师,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若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导师,其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深远,需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真正践行“为人师表”的准则[2]。

二、教师的职业追求与师德内涵

选择教师职业,便是选择了无悔的奉献之路。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要求,现代师德既是对传统师德的传承,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教师,我们深刻认识到:仅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是不够的,更需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方能有所收获。教师的工作虽充满艰辛,却也蕴含独特的快乐。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注重丰富学识、提升专业能力,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以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投入工作。秉持“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不以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积极与家长沟通育人方法,赢得了广泛认可。教学中,我常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在趣味中成长。教师的幸福感源于“照亮他人、充实自我”的成就感。正因这份信念,无数教师甘愿默默无闻地为教育事业奉献。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关爱能弥补家庭与社会教育的不足,这种爱超越血缘,是无私而广泛的。无论是调皮的孩子、接受能力较慢的孩子,还是外貌普通的孩子,都应被平等对待——尊重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天真,相信他们的潜能,同时也需严格要求,不纵容缺点错误[3]。

三、以爱育人:教育的本质与实践

许多教师持有“优点不夸也存在,缺点不批难改正”的观念,却忽视了鼓励的力量。事实上,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力,平等对待每一个个体,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成就感中成长。教育的重心需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非主导或替代学习过程。课堂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思想的实践场所,教师则需扮演“教练员”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感官与思维去探索、实践。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人格是一切要求的基石,“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正如泰戈尔所说:“花的事业是富贵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而我愿做叶的事业,以谦逊的绿荫滋养生命。”教师应用慈爱呵护纯真,用平等促进成长,以以身作则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在默默耕耘中托举未来的希望 [4]。

总结: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承载着传承文明、培育人才的核心使命。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虽已取得历史性跨越,但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仍需不断探索与革新。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关键主体,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专业素养与师德风范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与成效。新时代的教师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既要以无私的爱包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又要通过严格要求助力学生塑造良好品格。同时,教育者应主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课堂重心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通过启发与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更需以身作则,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自我完善与持续奉献中践行教育初心。教育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更在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日复一日地坚守与付出。唯有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方能在塑造学生未来的过程中,为国家和民族培育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真正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从“ 叙事探究” 到“ 叙事行动研究” [J];创新人才教育;2021 年 01 期

[2] 刘源;谢先成;扎根中国土壤,研究中国教育——访著名教育家、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J];教师教育论坛;2021 年08 期

[3] 吴刚;教育家与教育精神[J];教育发展研究;2019 年24 期

[4]张紫薇;冯典;韦伯“ 天职观” 与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精神之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2018 年0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