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型水利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问题探讨

作者

田仲兰

甘肃省积石山县水管所

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在农村地区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建设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水资源合理配置,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质量。当前,我国小型水利项目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但项目管理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项目生命周期考虑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项目后期运维、绩效评价与反馈机制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为推动水利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亟需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为指导,系统分析项目从立项到退役的全过程,识别各阶段关键问题并加以改进。本文试图从这一视角出发,为小型水利项目的高质量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一、小型水利项目立项与规划阶段存在的问题

小型水利工程项目通常是指采用土建方式截断原水流或进行水资源储存的工程。在立项阶段,部分地方存在重速度轻质量的倾向,缺乏对区域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规划,导致项目重复建设、功能重叠,甚至引发水生态问题。同时,前期调研工作不到位,项目可行性论证存在数据支撑不充分、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未能充分吸纳当地农民与基层水管单位的意见,使得部分项目从源头上就埋下后续实施难度大的隐患。尤其是在生态敏感区,项目选址若缺乏科学评估,可能对流域生态系统产生长期影响,增加后期修复成本。

此外,项目立项审批流程在部分地区仍较为繁琐,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跨部门协调效率不高。项目储备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衔接年度水利投资计划,影响项目实施节奏和资金安排效率。随着《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58—2017)的正式实施,标志着自2016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序推进资质改革、逐步调整建筑业组织架构、加快规范行业秩序,全面推动项目全过程管理模式的一系列文件、措施迈出了重要坚实的一步。小型水利项目的规划阶段,也应当对标这一改革方向,强化前期顶层设计,融入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并引入生态敏感性评价机制,为后续建设打好基础。

二、建设实施阶段的管理短板与风险隐患

在建设实施阶段,小型水利工程常常面临施工管理粗放、现场监督不到位等问题。由于项目体量小、资金有限,一些地方将其纳入“短平快”工程对待,导致施工组织设计简单、安全措施不到位、质量监管流于形式。在实际建设中,出现偷工减料、工程变更不备案、验收手续不完善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与运行安全。这种问题一旦发生,在后期很难通过补救手段恢复原有功能,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项目资金管理也较为薄弱,尤其是在分散资金来源和农村基层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拨付不及时、使用不规范的情况。部分地区对项目成本控制和资金绩效评估重视不足,影响资金使用效益。工程建设各参与方在职责划分、信息沟通上缺乏明确机制,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当前的招投标机制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小项目易被边缘化,缺乏优质建设力量的投入,导致项目质量难以保障。未来在建设阶段还应引入智能监理系统,对施工过程实现远程可视化监管,并推动全过程电子化备案机制,提升管理透明度与问责效力。

三、运行维护阶段的薄弱环节与可持续困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社会对小型水利工程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在运行维护阶段,不少项目却陷入“建而不用”“用而难管”的尴尬局面。部分工程因缺乏后续运维资金和技术支持,年久失修甚至沦为摆设,导致资源浪费和公众信任缺失。尤其在农村地区,地方水管机构人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低,影响了工程长期运行的安全与稳定。一旦遇到极端天气或突发灾害,工程抵御能力较弱,后果难以控制。

运维机制不健全同样是制约因素。当前大多数小型水利工程尚未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与管理责任机制,权责不清的问题普遍存在。工程建成后,缺少系统性的运维手册和设备保养计划,基层缺乏对运行效果的跟踪和绩效评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地区虽尝试引入数字化水利平台,但因资金与人才限制,其实际效果有限。要实现小型水利工程的良性循环,需构建以政府引导、村民参与、市场协同的多元化运维体系,并逐步建立稳定的长效保障机制。同时还需推动水利设施“标准化养护”模式落地,通过制定运维规程与配套培训,提升基层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四、项目评估与反馈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路径

在项目进入后评价阶段,当前小型水利项目仍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动态反馈机制,导致项目运行效果无法客观量化。评估内容多局限于工程建设质量与资金使用情况,忽视了社会影响、生态效益与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系统评价,难以为类似项目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经验。部分地方对后评估流于应付,缺乏长期跟踪监测,未能形成有效的信息回流闭环。

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是实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的关键。一方面,应强化项目后期的监测机制,利用物联网等技术进行水量、水质和设备状态的动态监控,实现数字化运营。另一方面,推动第三方评价机制建设,引入社会组织、高校科研单位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独立评估,并将其结果作为后续政策调整与项目筛选的重要依据。反馈机制还应与群众参与机制相结合,鼓励受益人群对工程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项目运行与管理方式,从而提升小型水利项目整体的运行效率与社会满意度。未来可尝试将评估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与财政资金分配指标体系,提升评估的权威性与实际应用价值。

结论

小型水利工程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生命周期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的可持续发挥。当前,小型水利项目在立项规划、建设实施、运维管理与评估反馈等环节仍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亟需从制度机制、管理手段、技术支撑等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本文指出,应以全过程管理为核心,构建多元协同、权责明晰、评估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确保项目从建设到退役各阶段的高效衔接与有效监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小型水利项目从“重建设”向“重管理”的转型,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陶 . 新形势下小型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初步思考 [J].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8,1(08):39-42.

[2] 朱春冬 . 小型水利项目施工建设质量管控探讨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08):89-91.

[3] 王俊达 . 辽宁省小型农村水利项目“先建后补”实践探索 [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3,51(07):145-148.DOI:10.14122/j.cnki.hskj.2023.07.034.

[4] 王莉玲 . 做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跟踪审计 [J]. 农村财务会计 ,2021,(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