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精准教学实践研究
陈玉莲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 安徽省合肥市 230041
引言
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学活动设计围绕“知识讲解—机械训练”这一枯燥、单一的教学基底,导致知识浮于表面,不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本文为打破这一教学弊端,有机融入AI 技术,构建“目标—任务—评价”三位一体的学教协同模型,以“教学目标”为基石,以“任务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多元评价”促使知识“学—做—评”闭环发展,致力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任务情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小学语文精准教学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有效路径。【1】
一、问题剖析:传统语文课堂的“三重割裂”
1. 知识呈现碎片化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侧重点聚焦于“字”“词”“句”,但在知识传递过程中,为了满足低段小学生认知发展特征,以“识字写字”“组词造句”“文本阅读”碎片化、板块化的教学方式,缺乏系统性、关联性的知识体系构建,导致学生学前忘后,成就感缺失会影响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课堂效能降低。
2. 学习过程浅层化
在语文知识学习传统模式下,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抄写训练等低效方式被动接收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薄弱;同时,课堂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课堂互动常局限于内容复述,缺乏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挖掘、自主思考和知识内化的过程,导致知识浮于表面,思维发展与审美能力等核心素养不能充分发展。
3. 评价措施滞后性
传统语文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阶段性测评,如随堂测试、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考查;却不能全面反馈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不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以成绩导向,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持续发展。
二、理论奠基:AI 赋能下“三维驱动模型”构建
1. 从传统教育中知识的“线性传递”到AI 赋能下知识的“网状
笔者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知识内化程度”“教学方式梳理”等维度深度探究,发现以小学语文教育,以教材为主,知识“线性传递”的现状,即按照教材编排顺序,依据课标要求,依次将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纵使融入教材之外的文本、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但资源整理过程脱离“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知识体系框架的自主构建。【2】
但是,借助 deep seek,希沃白板、智慧云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可构建及时性、互动性语文课堂,基于课时教学目标,整合相关资源素材,打造“网状共生”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知识网络中自主探索,自主选择学习路径,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和深度理解。以部编版二年级《狐假虎威》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模式和 AI 赋能模式的差异性对比,如下表1-1 所示。
表1- 1 《狐假虎威》传统教学模式和 AI 赋能模式的差异性对比表

2. 基于“五新”教学理念的“三维驱动”任务模型构建
基于新方法、新技术、新评价、新课堂、新样态的“五新”教学理念,笔者从“目标”“情境”“评价”三个维度构建任务驱动模型,模型具体功能如下图1-1 所示。

笔者充分借助教材单元属性特色,从单元概念制定宏观目标,结合具体课时构建子目标,基于学生差异化创设个性化目标,以“三阶聚焦”的方式构建目标体系,实现目标分层化、精细化、个性化。下文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详细阐述。【3】
(1)宏观目标
本单元主题是“学校生活”,蕴含“阅读中,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等相关语文要素,契合“语言建构与表达”“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培育;基于此,构建单元宏观目标:“以阅读为基,通过文本描述的学校生活,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积累能力,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全面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需求。”
(2)课时目标
三、实践探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模型构建
1. 目标分层:“三阶聚焦”目标
依据宏观目标,从本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板块,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细化课时目标,如下表1-3 所示。
表1- 2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学校生活” 主题课时目标拆分表


(3)个性化目标
利用智慧云平台分析学生过往学习数据,包括“语言表达”“书面作业”“随堂测试”等过程性、结果性数据,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点,基于“拓思”“巩基”两个维度,构建个性化、分层化目标,细化“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具体细化如下表1-4 所示。
表1-3 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个性化目标梳理表

2. 情境创设:“三境融合”策略
基于低段小学生好奇心重、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笔者围绕教学活动“趣味性”“引导性”“驱动性”的三个核心要素,构建“虚拟情境”“生活情境”“思辨情境”有机融合的任务驱动模型,下文以“神话故事”单元为例,阐述具体内容。【4】
(1)以“虚拟情境”激“趣”
通过豆包“图像生成”功能,输入“嫦娥奔月”等关键词在呈现神话故事人物形象,借助图片资源创设虚拟学习情境(如图1-2 所示)。

通过讯飞智作中“数字人视频”生成动漫形象,打破时空间局限,开展“虚拟人物对话”“虚拟故事具现”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扮演神话故事中的角色,如嫦娥等,模仿角色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对话和表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促进语言表达和形象思维等能力提升;同时,通过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演绎,促进审美鉴赏、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提升。
(2)以“生活情境”育“能”
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元素,构建与“神话主题”单元相融的生活情境,赋予deep seek 身份角色,明确任务目标和详细要求(如图1-3 所示)。

结合AI反馈“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奇妙关联”表格(如图1-4所示),引导学生探寻“中秋节日”与“嫦娥奔月”的关联性。



以互动任务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欲望,通过“生活神话元素探索”“小组探讨神话元素作用”等实践性任务,将神话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升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激发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3)以“思辨情境”促“思”
基于“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通过deep seek 搜索不同版本的“女娲补天”,整理、汇总故事差异性,具体流程如图1-5,图 1-6 所示。
我是DeepSeek,很高兴见到你!我可以帮你写代码、读文件、写作各种创意内容,请把你的任务交给我吧一你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针对女娲补天“神话故事,需要生成三个不同版本的"女娲补天“故事,具体要求如下:

结合表格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同一故事为什么在不同地区有不同之处?”,以此引导学生明晰神话故事是人类怀揣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下的产物,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等元素影响;通过问题引导、互动讨论、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多元评价:“三色档案”工具
新课标要求“评价须具备全面性、过程性与发展性”。基于此,笔者从“过程性”“结果性”两个维度,结合智慧云平台学生的成果性数据,从“红色激励、黄色预警、绿色成就”创设“三色档案”工具,构建“三阶反馈”机制的动态评价体系,构建学生个人专属数字档案,全面覆盖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符合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维度评价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如下表1-5 所示。
表 1-4′′ 三色档案” 的“ 三阶反馈” 机制的动态评价表

四、反思进阶: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1. 学生维度汇总实践结果
在“校园生活”单元教学中,学生自主运用本单元范文语句,在校园活动中灵活运用;同时,三维情境相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课后反馈,超过 85% 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参与语文活动”,基于“三色档案”的建立,以可视化成就报告激发学生自主纠错意识,调整学习态度,实现“教- 学- 评”一体化发展,切实落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2. 展望未来
在 AI 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精准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借助 AI工具分析学生学习数据,针对化、个性化分层辅导,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于语文课堂提质增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全面成长起着正向促进作用。在今后教学过程中,AI技术将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学习支持,笔者也将进一步加强对任务驱动模型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模型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朱彤 .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实践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5,(03):87-89.
[2] 陈开环 . 数字技术赋能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5,(06):20-22.DOI:10.14161/j.cnki.qzdk.2025.06.041.
[3] 韩亚梅 . 数字技术支撑下小学语文学习情境的构设与创思 [J]. 作家天地 ,2025,(06):64-66.
[4] 付秀娟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J].中小学电教 ,2025,(Z1):35-37.
作者简介:
陈玉莲(1994 年3 月),男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