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实践

作者

苏金玲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18

高职教育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类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专业是基本单元,课程是核心要素,而核心课程则是核心要素的核心。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是集一流教学团队、一流教材、一流课程资源等全方位要素于一体的一项系统工程。对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是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通过全面改革,将其建成质量高、效果好的一流核心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一、课程教学现状

课程简介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是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在学习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物流概论》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处理订舱、报关、单证、运输协调等全环节业务能力的一门学科,同时为后续如《国际货运保险实务》《跨境电商物流》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与专业实训、岗位实习的关联度较高,是最能体现岗课对接的课程之一。

(二)课程特征

该课程覆盖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多领域知识,具有学科知识交叉性和融合性等特征,且涉及跨境合规例如海关法规、国际运输公约、检验检疫规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针对上述特征,在课程建设实践中,不仅要传授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专业规范的操作技能等,将其打造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三)学生学情

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文理兼招类专业,生源来自分类招生和高考统招等多种渠道,学生整体上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学情特征。《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教学课时有限,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其他核心课程,在此情形下,传统授课模式所呈现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课程教学团队依托校级一流核心课程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结合学院教学实际,从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思政、优化课程考核等多个维度对课程进行重塑,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课程改革举措

(一)设计递进模块,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将“模块化”“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方法贯穿课程建设始终。具体举措包括:通过对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的深入分析,将课程从整体上设计为 6 大模块,分别为基础认知、国际运输方式与选择、国际货运代理操作流程、辅助业务与增值服务、风险控制与合规管理、综合案例与实操应用。

模块一是关于国际货运代理定义、起源与发展历程的基本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国际货运代理的基本认知;模块二是关于不同国际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包括海运代理、空运代理、陆运代理以及多式联运代理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国际运输方式的特征及优缺点;模块三是关于国际货运代理操作流程的讲授,包括出口货运代理流程、紧扣货运代理流程以及特殊货物运输操作流程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规范化国际货运代理的操作流程;模块四是关于仓储与配送、保险代理、结算与融资等国际货运代理相关辅助业务和增值服务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增强增值服务意识和能力;模块五是关于风险控制与合规管理,旨在培养学生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模块六是关于综合案例及实操应用的示范,旨在通过行业典型案例分析和模拟实操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业务能力。

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体现基础理论知识“易懂”原则,减少抽象概念,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学情;二是体现工作岗位“够用”原则,学为所用,实现“教、学、做”一体;三是体现实践项目“合规”原则,以国家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为基础,突出知识、实操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二)改革教学内容,夯实课程基础

在课程建设实践中,内容改革一直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课程教学团队围绕一流核心课程建设,积极开发新形态教材、完善教学资源库,把国际运用代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职业、新岗位的要求融入课程内容,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使课程从内容上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创新课程开发模式。突破学校为主的单一模式,采用校企共建方式,由学校名师、技能大师和教学骨干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在深度调研基础上,基于岗位群能力分析构建岗位胜任模型,绘制课程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和素质图谱等“三张图谱”,形成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项目化、任务式课程结构。二是更新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具体内容体现产业转型升级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要求,对接岗位能力需求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技能大赛标准、“1+X”证书标准等形成“岗课赛证”融通式教学内容,引进企业资源,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由简单到复杂,科学有序地统筹安排具体内容。三是加大理实一体力度。在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以实训项目为主线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实训项目的系列化体现课程内容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四是丰富优质课程资源。加大新型教材开发和建设力度,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课程,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材,确保新形态教材与一流核心课程的高度匹配。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主动适应数字教育新形势,以需求牵引、应用为王,依托智慧职教 MOOC 学院和智慧职教云课堂等平台,升级校级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提供配套资源。五是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特点,深度挖

掘、总结凝练本课程的思政元素,以“国家战略引领,行业责任担当,全球视野培育,合规诚信坚守”为主线,将立德树人贯穿整个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三)加大课堂改革,提升课程效果

一流核心课程建设要以高效课堂为支撑,即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即秉持“学习即行动”理念,积极探索求真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打造高效课堂。二是建立课堂教学责任制,消灭低质课堂。即授课教师以“对课程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教学效果负责”的原则,全面承担课堂教学责任。在此基础上,学院建立教学督导常态化巡查制度,从重视学生到课率、前排就座率到追求学生抬头率、互动率、课堂参与率,杜绝“沉默式”课堂;三是打造精品课堂,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即紧扣教学方法改革这一主线,引入真实生产案例、任务、项目和流程,强化工理实一体、手脑并用,持续提升课堂效果。四是开展“教学之星”评选,引导教师研究课堂。由教师个人申请、课程教学团队推荐、学院认定。评定为《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学之星”的教师,需讲授公开课或示范课,并提供课程标准、教案、课件、视频课堂及教学总结等资料,以供其他教师学习借鉴,在学院内形成“互比互学”的课堂改革浓厚氛围。

(四)创建考核体系,改革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直接关乎一流核心课程建设的效果。为准确评估《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了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习成果等多个维度,融入了企业、教师、学生等多元评价主体。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过程性评价。理论考核主要涵盖出勤、课堂互动、创新回答、即时演算和作业;实践考核主要涵盖质量观念、职业素养、分析讨论、阶段技能考核和实验报告。二是结果性评价。理论考核采用主观与客观结合、课程理论与职业知识结合;实践考核采用结果数据与操作过程结合、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结合、实验操作与记录报告结合。三是增值性考核。关注学时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纵向比较,特别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幅度。同时实时检测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完成同一任务时,协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提升情况,探索个人增值评价。四是综合性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参加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关务技能大赛、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三、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经过两学期实践,从《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来看,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前平均成绩为 71.23 分,改革后成绩为 85.28 分,高出约14 分,这表明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从就业竞争力来看,改革后该专业学生平均在毕业前 2 个月收到 3 个 offer,且多来自物流行业知名企业,课程改革前学生平均在毕业前 3 个月收到 1.5个 offer,企业规模和知名度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历经一流核心课程建设的学生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能更快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四、结论

论文以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为例,深入探讨高职一流核心课程的建设与实践。通过课程现状分析、课程改革举措实施以及成效分析,结果表明,《国际货运代理实务》一流核心课程的建设,对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相关领域就业竞争优势均具有积极意义。未来可进一步拓展一流核心课程的应用范围,深化对全面建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一流核心课程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雪丽 . 高职院校一流核心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24(03):68-72.

[2] 宋娜 , 等 .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研究— 以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为例 [J]. 中国食品工业 ,2025,(10):153-155.

[3] 姜丽 , 等 .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背景下“葡萄酒酿造与检验”课程建设探索 [J]. 农产品加工 ,2025,(09):132-136.

[4] 刘思含 , 等 . 创建高职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正线信号系统》的研究 [J]. 汽车周刊 ,2025,(05):205-207.

基金项目:2023 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与实践——以 <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 > 为例》(编号:23GY031),项目来源:省教育厅。

作者简介:苏金玲(1980—),女,湖北荆门人,工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