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群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作者

德吉

西藏那曲双湖县嘎措乡文化站 西藏 双湖县 853300

引言

基层群众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本质是通过文化活动搭建“价值理念- 民众生活”的桥梁:一方面,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价值目标,转化为乡村振兴成果展示、社区文明创建等文化实践;另一方面,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融入邻里互助、普法宣传等活动;同时,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价值准则,引导民众日常行为,最终实现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转化。

1 基层群众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

1.1 价值导向的内在一致性

基层群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基层群众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和情感需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以及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高度契合。二者都致力于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1.2 传播渗透的天然优势性

基层群众文化源于生活、贴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渗透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实现 " 润物细无声 " 的传播效果。相比理论灌输和硬性宣传,基层群众文化以其生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更易于被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有效渠道。

1.3 实践养成的平台支撑性

基层文化场馆、文化活动、文化项目等为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平台支撑。人民群众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将价值规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这种基于文化实践的价值养成模式,具有持续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等特点,能够有效促进价值观从" 知" 到" 行" 的转化。

2 基层群众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2.1 传播维度:让核心价值观“听得见、看得见”

基层群众文化以“通俗化、具象化”的传播方式,打破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抽象性,使其更易被民众理解与接受。(1)语言转化:将理论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民歌、快板、小品、地方戏曲等形式,将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转化为民众熟悉的生活场景与语言。例如,河南豫剧《清风亭》通过讲述“孝道”故事,传递“友善”价值观;山东快板《乡村振兴新面貌》以“接地气”的方言,展现“富强”“文明”的乡村实践,让民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自然接收核心价值观信息。(2)场景融入:将价值理念嵌入日常生活。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多围绕民众生活需求展开,如社区“诚信商户评选”“邻里互助日”、乡村“好家风评选”“道德模范宣讲”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场景。例如,某社区在“中秋邻里节”中设置“诚信摊位”,通过实践传递“诚信”价值观;某乡村在“春耕文化节”中组织“敬业农技能手评比”,以农业生产实践诠释“敬业”内涵,使核心价值观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实践。

2.2 实现价值观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1)主题化内容设计,围绕核心价值观12 个关键词,每年设定“爱国月”“诚信周”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诚信经营”主题市集、“友善邻里”互助活动;(2)民生化内容导向,结合民众需求设计活动,如针对老年人开展“智能防诈骗”文化讲座,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传递“法治、诚信”理念;(3)特色化内容开发,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如将非遗技艺与价值观结合,江苏苏州用苏绣制作核心价值观主题作品,广东潮汕以潮剧演绎“敬业”故事。

2.3 提升引领吸引力与参与度

(1)互动体验式形式创新,开展“价值观实践打卡”“情景模拟剧”等活动,如社区设置“诚信考场”体验活动,让民众在模拟场景中践行诚信;(2)数字化形式拓展,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价值观主题微视频,如乡村拍摄“农民眼中的核心价值观”系列短片,通过抖音、快手传播;(3)分层化形式设计,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活动,如为青少年设计“价值观研学营”,为老年人开展“怀旧主题价值观故事会”。

2.4 拓宽资源投入渠道

(1)政府加大投入:将基层群众文化引领核心价值观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2)引导社会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通过“冠名赞助”“公益合作”等方式支持基层文化活动,例如,某企业与乡村合作开展“诚信经营培训 + 农产品销售帮扶”活动,既传递“诚信”价值观,又解决民众实际需求;(3)盘活本土资源:利用乡村闲置校舍、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为“核心价值观文化驿站”,配备书籍、影视设备、活动道具,降低设施建设成本。

2.5 实现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开展" 文化进万家"、" 送欢乐下基层" 等文化惠民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传播价值理念。精心组织" 我们的中国梦"、"百姓大舞台"等主题文化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 身边好人 " 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典型示范引领社会风尚。通过群众合唱、广场舞展演、文艺汇演等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价值体验和情感认同。

2.6 建立科学评估机制

构建“认知 - 认同 - 践行”三级评估指标体系:认知层面: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评估民众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知晓率;认同层面:通过“情感共鸣度”“文化参与度”(如活动主动参与次数、作品创作数量)评估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接纳程度;践行层面:通过“行为跟踪”(如志愿服务时长、诚信行为记录)、“社会评价”(如邻里互评、社区推荐)评估民众的价值观践行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引领效果持续优化。

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一个“从传播到认同、从认同到践行”的渐进过程,其核心在于“贴近民众、融入生活”。当前,基层群众文化虽在引领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面临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的挑战。未来,需进一步立足基层实际,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形式”为手段,以“长效机制”为保障,让基层群众文化真正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沃土”,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最广泛的基层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 . 基层群众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研究 [J],文化软实力研究,2022,7(3):45-53.

[2] 张莉 . 社区文化活动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机制——基于全国 100 个社区的调查 [J]. 社会学研究,2023,38(2):120-138.

[3] 沈壮海 . 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 !].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5):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