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认知训练疗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

梁琴

六盘水市第三人民医院 贵州六盘水 553000

相较于重度抑郁症,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虽未丧失社会功能,但常伴随注意力涣散、负性思维偏向、决策能力下降等认知功能损害,不仅影响康复进程,还可能发展为慢性化或重度发作 [1] 。近年来,以改善认知功能为核心的认知训练疗法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成为重点研究话题,本文就从原理机制、具体方法和未来方向角度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认知训练疗法的应用展开综述,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持。

一、认知训练疗法的原理及作用机制

认知训练疗法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贝克(Beck)的“认知三联征”理论,即抑郁症患者存在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负性认知偏差,且这种偏差会通过“注意 - 解释 - 记忆”的认知加工链持续强化,基于特定目的和特定人群引入贝克抑郁量表,能精准评估患者的病情,为该治疗方案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2]。从核心目标角度来看,认知训练疗法并非直接纠正负性情绪,而是通过针对性训练改善患者的基础认知功能,打破负性认知循环,与传统疗法相比,其更依赖“隐性学习”,即通过重复训练改变自动化的认知加工模式,对于病耻感强、内省力不足的患者较友好[3]。

二、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认知训练的具体方法

(一)认知重建

认知重建的主要作用是从根源上帮助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改变负面思维模式,重塑积极健康的思维体系。相关学者在老年抑郁患者心理护理过程中融入了认知重建技术,即组建护理小组分阶段开展健康宣讲、集体游戏、心理疏通、社会交往互动等工作,结果发现,患者的社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4-5]。向美玲、郑红秀等 10] 将 40例观察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分成了 4 个小组,有序进行建立关系、识别歪曲认知、情景模拟、正向激励和分享收获的环节,评估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得到快速好转。

(二)行为激活

行为激活即引导患者积极行动,增加正向行为,提升自我效能感。朱丽萍和孟湘 17] 在对 30 名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为期四周的行为激活干预后,发现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情绪调节水平也得到极大提升。相关学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行为激活疗法干预,鼓励患者参与积极的行为活动,包括运动、阅读等,由专业人员联合患者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一个月后,发现患者的行为激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且具有持续性影响[8]。

(三)情绪管理训练

情绪管理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有效识别、理解和调节自身情绪,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加重抑郁程度。潘亚平、陈燕娣等 [9] 学者制定了生活技能训练(living skill training,IST)联合情感技能训练(emotionalskill training,EST)干预方案,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同时,给予患者认知、情感表达和共情训练,结果表明,患者的不良情绪能得到有效缓解。姜海燕、王培等 [10] 采用了 PERMA模式,即将主观幸福感归纳为“积极情绪”“投入”“人际交往”“意义”“成就感”5 个核心元素,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包括引导患者写日记,记录美好生活;以人际关系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引导患者思考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等,能有效帮助患者战胜负面思维,呈现更加积极的人生状态。

三、不足与展望

认知训练疗法应用于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而性格因素是影响认知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患者在面对治疗师时,往往会过度在意自己的表现,从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认知训练中,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现有的认知训练疗法在适用人群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较为有效,但对于认知功能严重受损或智力发育迟缓的抑郁症患者,效果不尽如人意。未来,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应致力于探索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思路和方法,将患者性格特点、病情严重程度、认知能力、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等均纳入评估体系中,并实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便真正作用于患者病情减轻。

结束语

认知训练疗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在轻中度抑郁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原理和作用机制。在临床实践中,相关人员应基于患者实际病情,积极采用认知重建、行为激活、情绪管理训练等方式,助推患者认知水平逐渐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M cPherson, Susan, A rmstrong, D avi d.Psychometri c o ri g i ns o f depressi o n[ J ] . H I S T O R Y O F T H E H U M A N SCIENCES,2022,35(3- 4):127- 143.

[2] 袁刚 , 赵晋 , 郑冬 , 等 . 抑郁自评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区分抑郁症严重程度的准确度 [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1,21(12):868-873.

[3] 李平 , 孙志刚 , 徐曼华 , 等 . 认知行为疗法对合并躯体疾病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优势 [J]. 科技导报 ,2024,42(22):49- 55.

[4] 陈春红 . 在老年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中融入认知重建技术的临床效果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11):231- 234.

[5] 杜颖 . 认知重建技术在老年抑郁症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12):171- 174.

[6] 向美玲 , 郑红秀 , 吴开文 . 基于认知行为重建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J]. 中外医学研究 ,2023,21(5):141- 144.

[7] 朱丽萍 , 孟湘 . 行为激活疗法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的影响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10):70- 73.

[8] 覃涛 , 钟清玲 . 行为激活疗法对阈下抑郁学生情绪和行为特征的影响 [J]. 中国学校卫生 ,2022,43(2):221- 224.

[9] 潘亚平 , 陈燕娣 , 魏红辉 . 生活技能训练联合情感技能训练预防青少年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改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价值 [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4,34(4):314- 316.

[10] 姜海燕 , 王培 , 李静 , 等 . 基于 PER MA 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社交行为、抑郁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5(15):172- 175.

作者简介:姓名:梁琴(1999.06)性别:女,民族:汉,籍贯:贵州毕节,职务:心理治疗师,学历:本科,单位:,研究方向:心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