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学科辅导联动模式的创新研究

作者

曹雅婧 唐艳华 郭慧岩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板城镇中心校土牛子小学067602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教育责任,要求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与个性化发展。学校应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规范校外培训市场,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义务教育生态体系。农村寄宿制小学由于其特殊性,在家校学科辅导联动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创新家校学科辅导联动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双减”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学科辅导联动模式的创新设计

1、模式构建原则。首先是以生为本原则,要求围绕学生学科学习需求,兼顾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个性化辅导目标,避免“一刀切”。其次是贴合实际原则,要充分考虑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师资、硬件条件,以及家长的时间、学历水平,认知水平,确保模式可落地、易操作。再次是协同互补原则,要求明确学校、家长在学科辅导中的职责边界,学校侧重“知识讲解与方法指导”,家长侧重“习惯培养与生活实践配合”,形成协同效应。最后是趣味实用原则,要求结合农村生活场景设计辅导内容,采用家长与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提升联动的参与度与实效性。

2、构建“三维联动”核心框架。基于上述原则,构建“学校主导—家长协同—社会补充”的三维联动框架,明确各方职责与协作方式。首先,学校承担学科辅导的核心责任,开展三项工作:一是开设“寄宿生课后分层辅导课”,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和认知水平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升组”“拓展组”,每组由2-3 名专职学科教师负责,制定针对性辅导计划;二是组建“学科辅导教师团队”,选拔校内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跨学科辅导能力;三是每月向家长推送“学科辅导指南”,内容结合农村实际,降低家长辅导难度。其次,家长要从“知识辅导者”转变为“学习陪伴者”,聚焦两项任务:一是参与“非知识型辅导”,如监督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实践性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参与“家长辅导经验分享会”,每学期开展2 次,邀请辅导效果较好的家长分享实用方法,通过同伴学习提升整体辅导能力。再次,联动当地社会资源弥补学校辅导资源不足:一是与乡镇文化站合作,利用文化站的图书、多媒体设备,开设“周末学科兴趣班”,由文化站工作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二是组建“校外辅导志愿者队伍”,吸纳当地退休教师、返乡大学生、乡镇干部等,每周到学校开展 1 次学科辅导,同时为外出务工家长提供“线上一对一答疑”服务。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学科辅导联动模式的实施路径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构建一个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流、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家校互动平台,是满足学科辅导需求的重要创新路径。该平台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的赋能,实现家校之间的高效协作。首先,在信息发布功能方面,平台可设置专门模块用于发布学校教学计划、学科辅导安排以及学生的学习进展等内容,确保家长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参与到学生的学科辅导中。其次,在线交流功能的设计需注重互动性与便捷性,例如通过实时聊天工具或视频会议系统,为教师与家长提供直接沟通的渠道,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资源共享功能则可通过上传和下载教学资料、录制微课视频等形式,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弥补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科辅导资源的不足。通过上述功能的设计,家校互动平台不仅能提升学科辅导的效率,还能增强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丰富辅导内容。首先,校内资源挖掘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学科辅导联动模式的创新,充分挖掘校内教师潜力并开发特色校本辅导资源,是提升学科辅导质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在学科辅导方面的专业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双减”政策下的教学要求。例如,培训内容可涵盖如何设计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如何转变“唯分数论”的错误观念,以及如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科辅导之中。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结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辅导资源。例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化情境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次,引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例如志愿者服务、在线教育课程等也是补充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科辅导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志愿者服务是一种灵活且高效的资源引入形式,学校可以邀请高校学生、教育专家或社会爱心人士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科辅导和支持,为农村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缓解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在线教育课程的引入则可通过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让学生接触到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选择适合本地学生需求的在线课程平台,并将其纳入学科辅导体系中,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通过整合校外资源,农村寄宿制小学能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优化学科辅导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学习支持。

3、优化家校沟通机制提升协作效率。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建立定期、多层次的家长会、家访等沟通渠道,是确保家校信息畅通、提升协作效率的重要举措。首先,定期召开家长会是加强家校联系的有效方式之一。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学校的教学计划、学科辅导安排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并通过双向互动,更好地了解家长的需求,从而调整和完善学科辅导方案。其次,家访作为一种传统的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通过实地走访学生家庭,能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为其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学科辅导内容和计划,更有助于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为后续的沟通与合作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上述常态化沟通渠道的建立,学校能与家长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双减”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学科辅导联动模式的创新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搭建多样化沟通平台、开展家长培训与指导、创新辅导形式与内容等策略,明确各方职责与协作方式,有效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学科辅导联动的现实难题,为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了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 许锋华 , 马祥 .“双减”政策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 : 意义、困境与优化路径 [J]. 当代教育论坛 ,2023(4):98-107.

[2] 付卫东 , 马沁雪 , 唐旭 .“双减”政策背景下智慧作业能否提升学生幸福感——基于江西省 78 个县 ( 区 ) 的调查数据分析 [J]. 教育导刊 ,2023(1):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