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分析

作者

洛桑曲珍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扎雪乡人民政府 西藏 墨竹工卡县 850200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镇基层群众文化作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其发展状况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及价值塑造存在紧密联系。根据相关数据,参与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青少年在对家乡的认同感、道德行为表现等方面,相比未参与的青少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积极差异,相关指标分别高出 23% 和 18% 。因此,系统分析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多方面影响,并探索优化发展路径,对于促进乡镇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1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设施覆盖率大幅提升,截至 2024 年,全国乡镇文化站覆盖率达 98.7% ,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配备率超 85% , 60% 的乡镇建有乡村少年宫;活动频次显著增加,年均开展民俗活动、红色宣讲、非遗培训等5-7 次,如扎雪乡格老窝村、扎雪村年均超3 次;青少年参与度持续上升,留守儿童参与乡村少年宫活动的比例从 2019 年的 35% 升至 2024 年的 62% 。然而,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内容形式滞后, 70% 的乡镇文化活动仍以“传统歌舞、讲座”为主,缺乏青少年喜爱的“文创体验、短视频创作、趣味体育”等形式;设施运营不足, 30% 的农家书屋书籍更新周期超3 年。

2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2.1 价值观塑造

传承传统美德,夯实道德基础:乡镇群众文化中的“民俗仪式”“家风活动”是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例如,春节祭祖活动中,青少年通过聆听长辈讲述家族历史,理解“孝亲敬长”的内涵;中秋邻里宴上,参与食材分享、节目表演,培养“互助包容”的品质。

红色文化浸润,激发爱国情怀:扎雪乡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如扎雪乡塔杰村红色教育点“忠”字亭、林周农场)开展宣讲活动。扎雪乡组织青少年走访红军标语墙,撰写“红色日记”;扎雪乡邀请老党员讲述抗战故事。这些活动使青少年“国家认同感”评分提升 28% ,比单纯课堂教育效果更显著。

乡土文化体验,增强家乡认同:通过非遗进校园(如学习柳条编织、刺绣唐卡、鼓制作技艺)、乡村风貌创作,青少年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特色,努力传承和发扬祖辈留下的文化, 30% 的参与者表示“更以家乡文化而为荣”;

2.2 综合素质提升

拓展知识视野,补充课堂教育:扎雪乡文化设施成为青少年重要的“课后学习阵地”,农家书屋的科普书籍、教辅资料,有效解决留守儿童“课后无人辅导”的难题;寒暑假期间县团委开设的藏文字体课、艺术课,则弥补了扎雪乡学校“音体美师资不足”的缺陷。数据显示,常去农家书屋的青少年,“科学知识测试”平均分比未参与者高15 分。

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社会适应力:文化活动中的“组织参与”环节为青少年提供了锻炼综合能力的平台。参与村晚编排时,他们需要协调分工、沟通想法,从而提升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筹备望果节等节庆摊位时,计算成本、推销商品等实践,则培养了理财与应变能力。例如,扎雪乡青少年团队自主策划“非遗文创市集”,成功卖出 200 余件手工艺品,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发展兴趣特长,挖掘潜能优势:各类针对青少年兴趣的“特色文化活动”,如乡村篮球联赛、短视频创作营等,帮助他们发现自身优势。扎雪乡“乡村篮球少年队”培养出2 名县级篮球运动员;举办的松赞文化艺术节“乡土短视频大赛”中,2 名青少年凭借家乡题材作品获得县级奖项,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潜在不足与消极影响

3.1 内容形式创新不足,影响青少年参与积极性

当前部分扎雪乡文化活动仍以传统歌舞表演、单向政策宣讲为主,互动形式相对有限。以红歌合唱比赛为例,随着活动重复性开展,青少年参与率从初期的 80% 逐渐降至 50% ;在政策宣讲活动中,超过六成青少年存在注意力分散现象。这类活动形式若长期延续,可能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产生固化认知,影响文化传承效果。

3.2 部分文化内容与现代价值观存在差异

扎雪乡民俗活动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表达。如在部分节庆活动中,出现与科学精神不符的文化展示;个别宗族文化活动中,仍保留着与现代性别平等理念不一致的传统表述。这些内容与当代主流价值观存在差异,可能会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4 优化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助力青少年成长的策略

4.1 创新内容形式,贴合青少年兴趣

在推动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发展以促进青少年成长的实践中,可通过三种创新模式提升活动吸引力与参与度:其一,“传统 + 现代”融合,将民俗活动与青少年喜爱的形式结合,例如开展“非遗 + 短视频”;其二,坚持“需求导向”设计,通过问卷、访谈了解青少年兴趣,针对性开展“乡村电竞友谊赛”“文创设计工作坊”等活动;其三,推行“青少年主导”参与模式,让青少年担任文化活动“策划者”,如成立“青少年文化理事会”,鼓励其自主设计活动方案,从而有效提升参与积极性。

4.2 净化文化内容,融入现代价值观

在扎雪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应对传统民俗活动进行“去糟粕”改造,例如将“封建祭祀”转化为“感恩教育仪式”;同时积极融入现代理念,在红色文化活动中增添“科技创新”内容,开展“红色故事 + 科学精神”宣讲,在传统家风活动中着重强调“男女平等、环境保护”等新时代价值观。

4.3 完善设施运营,提升服务质量

为推动扎雪乡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可从多方面着手:硬件升级,积极争取财政补贴,农家书屋每年新增 30% 青少年读物,配备联网电脑与艺术器材;引入专业力量,邀请高校志愿者、返乡大学生、专业教师担任文化活动指导老师,定期开展培训;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制定《乡镇文化设施管理制度》,明确书籍更新周期、活动开展频率,避免“重建设、轻运营”,通过制度保障硬件建设与活动开展的有序推进。

结束语

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具有“价值观塑造、综合素质提升、情感疏导、行为规范”的多维积极影响,是乡镇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撑”,不仅弥补了城乡文化资源差距,还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与教育补充,助力青少年平衡“乡土认同”与“现代价值观”。然而,部分乡镇文化存在的问题,需通过策略优化。持续优化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将成为“乡镇青少年成长的沃土”,助力其成长为“有乡土情怀、有综合素质、有正确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袁森林 . 浅谈如何发挥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大众文艺,2021(17):1-2.

[2] 蒋曼曼 .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新思路:浙江省定向培养乡镇文化员的探索与实践[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9):11-15.

[3] 苏婷 .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创新重点探寻 [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2):256-258.